蘋果產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及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專家指出,與入世后國內外市場和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相比,國內蘋果產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們應在良種選育、果樹標準化生產、產業化和組織化方面加大力度,采取積極措施,提高我國蘋果的質量和競爭力。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蘋果產業的差距主要存在于4個方面:
一是品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我國蘋果在品種結構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主栽品種比較單一,紅富士栽培面積幾近全國蘋果栽培面積的50%;二是品種結構搭配不盡合理,早熟、中熟品種相對較少;三是鮮食與適合加工品種的比例不協調,主栽品種基本上都是鮮食品種,適合加工的品種很少。
二是果園管理技術水平低,平均單產低、總體質量較差。我國蘋果單產近10年來持續增長,1991年蘋果單產為2.73噸/公頃,目前已達11.1噸/公頃,但就整體而言,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仍較大。在黑龍江省,部分果農對集約管理果園認識不足,不重視整形修剪、中耕除草、灌水排水、病蟲害防治。管理技術水平低,果園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致使黑龍江蘋果的優質果率不足20%,而且還有近10%的劣質蘋果沒有市場,出現積壓滯銷。
三是采后環節薄弱。我國商品化處理果比例低,蘋果先進生產國鮮食蘋果都經過機械化清洗、打蠟、分級、包裝,再投放市場。而我國這種處理果僅占蘋果總產量的1%左右。我國蘋果總貯藏能力僅為總產量的20%左右,并且大多是以土窯洞、冷涼庫等土法貯藏為主,普通冷藏約占總貯藏量的20%,氣調貯藏量僅有3%~5%。
四是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我國蘋果產業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規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組織性。從生產到銷售市場各環節關聯性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很難實現產、運、貯、銷一體化,削弱了終端產品的競爭力。
針對我國蘋果產業現狀,一些專家和果業企業呼吁,應在良種選育、果樹標準化生產、產業化和組織化方面加大力度,提高我國蘋果的質量和競爭力:
重視蘋果良種選育和引進。世界上蘋果生產先進國家大都十分重視新品種的培育和開發,以獲取國際市場的壟斷地位和競爭優勢。未來應繼續重視蘋果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研究,為開展有效的蘋果良種選育提供豐富的基因源。
推行以提高蘋果質量為核心的果樹標準化、安全化生產技術體系。優質、安全是當今世界果品生產和消費的總趨勢。上世紀90年代歐洲開始在蘋果上推行IFP水果生產制度和技術體系,其基本目標是生產優質、安全果品,最大可能地減少化學物質的應用及其副作用,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人類健康。
推進產后商品化處理、貯運、加工技術現代化。自主研制和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蘋果采后商品化處理、貯藏、加工技術及設備,推進蘋果采后處理機械化,把果實清洗、打蠟、分級、包裝、入庫等程序在一條現代化流水線上完成,提高我國蘋果的商品質量。
作者:石志勇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