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下,國家首部針對鋼鐵產業出臺的政策《鋼鐵產業發展政策》近日正式“出爐”。毫無疑問,該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必將重繪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版圖,也將有可能成為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政策出臺之時正值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我國鋼鐵產業已連續多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產量已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是排名第2至4位的日本、美國和俄
羅斯三國鋼產量的總和。
另一方面,我國距離鋼鐵強國仍然遙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司司長劉鐵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就產品而言,目前,我國所需大量高附加值產品還需要進口。進口鋼材中,90%都是冷軋薄板、不銹鋼板等高附加值板帶材產品。國產鋼材中,產品實物質量標準低,產品檔次不高,軸承鋼等產品使用壽命短。
與此同時,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資源消耗高,已成為我國鋼鐵產業的最大“病癥”。
鋼鐵新政策的出臺,恰逢其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將重繪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版圖。
我國鋼鐵工業產業集中度低,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在國際鋼鐵業加快聯合重組的同時,我國鋼鐵行業組織結構卻在不斷惡化。2004年,我國鋼鐵企業已達871家,一個城市有幾家、十幾家鋼鐵企業已不是個別現象,甚至有的城市有幾十家鋼鐵企業。鋼產量600萬噸以上的企業集團只有11家,僅占全國的37.13%,其中最大的寶鋼集團年鋼產量為2141.20萬噸,卻也只占到全國的7.86%。產業集中度低,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市場混亂,而且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
新政策提出,“2010年,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十名的鋼鐵企業鋼產量占全國比重要達到50%以上,到2020年力爭達到70%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在這一新政策的導向下,中國鋼鐵工業的春秋戰國時代行將結束,兼并整合時期即將到來。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羅冰生指出,受資金和技術條件限制,一部分技術裝備水平低、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運。
伴隨整合而來的,是產業布局的調整。“遍地開花”的產業布局模式將遭遺棄,東部沿海將有可能成為鋼鐵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
作者:新華社記者 王 宇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