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洋奶牛流入黑龍江、河北等地,從深層次暴露出當前我國進口奶牛熱浪狂潮中的普遍隱患和監管軟肋:具有進口權的中小公司泛濫,缺乏規范,不同管理主體之間也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尤其對奶牛進口后跟蹤管理不足。一些專家為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亟須予以及時防范,提高奶牛引進的門檻,廣大奶農應予高度警惕。
最近兩年,全國許多地方頻頻傳來“外國奶牛飄洋過海落戶某地”的消息。海關人員
講,早在2004年我國用于進口奶牛的隔離場業務量就已排隊到2005年。記者綜合海關、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等有關統計,2002年和2003年,全國批準進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奶牛11.5萬多頭;2004年一年,進口奶牛則突破13萬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的最新調查中,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山東、河北、寧夏和陜西被列為進口奶牛最集中的七大省、自治區。
據悉,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1986~1988年),我國曾掀起一輪進口奶牛熱,共進口優質奶牛9000多頭(以種公牛為主)。而最新一輪進口奶牛高峰則出現在2001年農業部《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發表之后。農業部啟動了“948”引進計劃、良種工程項目;對經過國家批準進口的種用畜禽實行免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國家在出入境動物的檢驗檢疫等環節對進口種畜禽企業給予照顧。
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張喜武說,近年我國進口種奶牛數量迅速增加,這有利于緩解供求矛盾,加快我國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優質高產奶牛的供養能力,不過,引進過熱也出現了降低種牛質量標準的問題。他說:“比如,我們要求進口青年育成牛,年齡在18個月左右。而現在進口奶牛的年齡越來越小,有的還不到一歲,配種也比較早。再加上長途海運,一路上飼養管理又跟不上,造成到岸以后牛的體質下降,很長時間恢復不過來,直接影響它的生長發育,對其產奶性能的發揮也有很大影響。最近幾年,進口牛相當一部分產奶量不高。當然,這和國內的飼養管理水平也有一定關系。”
據有關專家分析,這一輪洋奶牛大量涌入國門,竟充斥著部分低質奶牛,暴露了我國目前在種畜進口、尤其是奶牛的進口上存在某些薄弱環節,監管不力,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中間商哄抬使進口牛價“虛高”。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現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認為,“其實,世界著名的荷斯坦牛最優良品種在歐美,但前些年由于歐美瘋牛病暴發,奶牛進口都擠到新、澳兩國來了,加上中間商在里頭操作,把這兩國的牛價抬起來了,一頭進價都在1.8萬至兩萬元。引進后又不是作為育種用牛,而是作為生產用牛,一頭牛產6胎,產不出多少奶,效益很低,六七年后牛就又淘汰了,購牛戶收回成本都很困難。”
其次,引進速度過快成為低質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新、澳進口奶牛熱的質量隱患受到業內有識之士的冷靜質疑。據中國奶業協會掌握,澳大利亞共有奶牛180萬頭,其中經過荷斯坦牛協會登記注冊過的一類優種只有50萬頭,而我們進口的奶牛基本沒有澳大利亞荷斯坦牛協會注冊過的,只是二類三類的。專家分析,有些企業為了賺錢,花高價從國外進口奶牛,結果卻引進不少劣質奶牛,有些是整群買進來,其中有的牛品質很差,進來后還有個適應性問題。新、澳兩國的牛都是散養的,系譜大都不很清楚,一些牛商甚至弄虛作假搞假系譜。這樣的牛作為種牛用就很有風險,會把我國整個奶牛的繁育體系搞亂套,帶來危險。
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對七省、自治區的調查表明,乳房炎、消化系統疾病、蹄病、營養代謝病、產科疾病是影響進口牛產奶的主要疾病,尤其是頭胎乳房炎發病率高達10%以上。
第三,監管存在軟肋,難把進口質量關。業內人士指出,種畜原來是國家壟斷商品和國家一類專供產品,入世后進出口權放開了,好多原來不是這個行業的人轉入這個行業,其中一部分中小進口公司憑自己的資質、經驗、實力,很難到國外尋找到有質量信譽保證的大供牛商,于是就把進牛質量標準降低,搞短期行為,有的國內中間商甚至跟海外供牛商串通搞假系譜。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的調查認為,我國奶牛進口實行省市初審、農業部批準、進口公司代理、質檢總局檢疫的程序,主要問題是不同管理主體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尤其對奶牛進口后跟蹤管理不足。
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將強化執行多項措施,從三個方面依法規范和加強包括種奶牛在內的種畜禽進口管理。一是嚴格種奶牛進口審批管理,要求申請單位必須提供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提供《誠信代理承諾書》、《申請單位承諾書》和《種畜禽買賣合同》。二是實行專家把關制度,委托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對引進奶牛質量標準進行技術審查,審查不合格的,不予批準。三是加強引進奶牛的監管,引進種奶牛應當用于良種培育和改良,避免盲目低水平重復引進,堅決依法打擊利用進口商品畜禽充當種畜禽高價倒賣的行為;對進口奶牛實行質量跟蹤評價制度,并向社會公布評估報告。
作者:范春生 周清印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