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鹽產量最大,海鹽產地自古便是國家和地區經濟命脈,同時也是文人雅士風流之地、兵家必爭之地。不管是坐在鹽田邊的海灘上看云起云落,還是鉆進古鹽場的寂寥和現代化鹽廠的喧囂當中探尋5000年的鹽文化,我們總能從中獲得咸淡適中的旅游體驗。
招牌“鹽號”
七股:追尋臺灣鹽業歷史風貌
鹽色:兩座鹽山兩種命
臺南縣七股鄉,沿海小村落,海風也咸,日頭也毒。
卻正是臺灣海鹽的故鄉。據說,從鄭成功入臺開始,七股便成為了臺灣最大的鹽場之一,附近居民都靠曬鹽為生。
走進七股,兩座四五層樓高的大鹽山巍然聳立在海邊,其中一座是由臺灣最后一批海鹽堆積而成的,另一座則是由目前市場上最暢銷的澳大利亞進口鹽堆成。本地鹽堆成的鹽山已經開始發黃了,而澳鹽依然白衣勝雪,浪漫無比。站在鹽山腳下,一種強烈的對比總讓人對臺灣鹽業的興衰扼腕嘆息。
山腳下有鹽田博物館,記錄了臺灣海鹽業的變遷。七股最年長的老鹽工會親自向游客示范采鹽、煮鹽、收鹽的全過程。而不遠處便是被稱為“臺區”的鹽工宿舍區:灰色石子的矮小房舍,發黃的鹽制小家什,還有今天依然不愿意離開的老鹽工住在里面,偶爾發出百年嘆息。
咸鮮:鹽雕
七股鹽場最富生命力的景觀是鹽雕,其質地既有雪雕的色彩,也得冰雕的光澤,并得到游客的自覺保護。七股鹽場每年都會舉辦鹽雕大賽,讓游客一試身手。
鹽焗:用鹽吸引游客
許嘉善(臺灣嘉義縣旅游同業公會)
七股鹽場是臺灣旅游界的一個成功案例,從工業產鹽區到旅游勝地,七股利用獨特的資源,充分突出了體驗性和文化性旅游的主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我曾經應邀參加過當地舉辦的“三生有鹽”、“鹽定終身”儀式,利用鹽的純潔品性來引出愛情主題,想法非常大膽可行。
貼士:
1、到七股一定要嘗嘗用臺鹽自制的咸棒冰,已有近300年歷史。有蛋黃核桃、酸梅、玉米等口味供選擇。
2、可購買用臺鹽做成的咸性牙膏、鹽皂、晶鹽洗面奶等有百年傳統工藝的產品。
咸鮮之地
濱海鹽城:以鹽為名、小城風流
鹽色:風流淮鹽地
鹽城,以鹽為名的小城,自古便是產鹽之地。走在古老的街巷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以場、倉、團等為名的地方,這都是鹽場給這座小城留下的不滅印記。
鹽城的淮鹽滋潤了千年的風流,鹽城著名的鹽場———白駒場上還留著施耐庵的故居;元末明初的一代梟雄張士誠也出生在這里,殘留的“議事廳”里縈繞的是當年張士誠領導鹽民起義的沖天豪氣;草堰鹽場正是《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的撰書之地;而北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曾先后在鹽城做過低等級的鹽官———西溪鹽倉監,均留下了不朽詩篇,三人從此平步青云,都一直做到宰相,也可謂鹽城歷史上一段佳話。
咸鮮:體驗制鹽
在鹽城可見當年的古老鹽場和古老的制鹽技術。游客可借宿在鹽農家中,參與采鹽、煮鹽、曬鹽、制造精鹽的過程。
鹽焗:鹽資源需要整合
朱小姐(鹽城原野旅行社)
其實,鹽城是最有潛力發展鹽文化旅游的城市,不管從歷史演變,還是從今天遺留的“鹽漬”,甚至是名人佳話,都足以構成一條非常有特色的旅游線路。再配合鹽城山水,對游客的吸引力應該很大。但目前由于缺乏對各處鹽旅游資源的整合,很多景點還是被遺棄在荒郊野嶺,非常可惜。
鹽貼:生熗條蝦
鹽城獨有的美味,據說是宋代鹽工傳下來的。將生蝦以新鮮淮鹽殺菌去腥后,再加入腐乳汁、白醬油、白糖等,可即食,鮮嫩無比。
鶯歌海鹽場:海南旅游的調味品
鹽色:繁忙海景最新鮮
鹽只是我們做菜的作料之一,而今天,華南最大的海鹽場———鶯歌海鹽場也成了海南旅游的調味品。當看慣了天涯海角、椰林樹影,這阡陌縱橫、銀光閃耀的鹽田和巨大曬鹽場以及制鹽機器和水泵的轟鳴,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從未得見的繁忙海景。
咸鮮:鹽浴
由于群山阻隔云雨,鶯歌海邊終年麗日晴天,于是,鹽浴是這里最直接的降暑方式。把那些剛晾曬出來的粗鹽涂抹在身體上,臉上,感受那種微微刺痛和隨之而來的暢快。
鹽焗:老電影的場景
吳岳(海口居民)
鶯歌海鹽場還保留著原生態的鹽場風貌,特別像是上世紀80年代電影中的場景。這里還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但目前旅游項目和配套設施還比較差。(編輯:石淼)
作者:新京報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