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對天津市向路過或進入天津市的外地機動車輛收取所謂“入津費”的做法給予了極大關注,并提出質疑和批評。天津有關方面對社會各界的普遍指責,只管“自說自話”,左搪右塞。到目前為止,天津市有關方面依然我行我素,“入津費”照收不誤,而且一分也不能少。
按照天津市有關方面的說法,向外地機動車輛征收一定數額的“入津費”,其合理之
處在于,政府修建和維護道路,部分經費需要取自于車輛,但車輛養路費交給了車輛登記地的政府,而車輛進入天津市,使用了天津的基礎設施,卻不向天津繳費,因此,為了“歸還修建本市高等級公路、道路、橋梁、隧道等項目的貸款或投融資”,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于2003年下發了第53號文件———《關于印發天津市貸款道路建設車輛通行費征收管理辦法的通知》。此《通知》規定,從2003年6月1日起,天津市開始對在高速公路上途經天津的所有來往機動車輛收取通行費。并且,從今年5月11日開始,凡通過京津塘高速進入天津市的機動車輛也被納入了收費行列。
如果說以上說法還算有點情理的話,那么下面的說法卻怎么聽都覺得荒唐:一位天津市政工程局的工作人員表示,征收“入津費”,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天津養車的費用高于周邊省市,許多天津人就去上外地牌照,現在向外埠車輛征收通行費,可以有效遏制這種做法。”
這種“有效遏制”是不是有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意味?其實,天津市的這種做法倒更像與“池魚”相關的另一個典故———楚國亡猿,禍延林木:楚國跑了幾只猴子,鉆入了樹林,為了抓住它們,而把樹林伐光了。天津有些人不上當地牌照,我就向所有外地牌照車輛征收“入津費”,不信治不了你?!正可謂:津門少一牌,禍延全國車。
比起荒唐邏輯的可笑來,其霸道的收費方式則尤其讓人氣憤。在被工作人員稱為“入津費”的收費發票上,你除了看到“天津市貸款道路建設車輛通行費”這一正式的收費項目的名稱外,還可以看到這樣的警告:“入境繳費,出境驗票,憑票過境,入境一次,收費一次,在本市境內,三日有效,超過三日,另行繳費。”當有人問到,如果一天多次出入天津,或者逗留三日以上,是否另需繳費時,得到了工作人員十分肯定的回答:“你一天進出天津100次,就要繳100次的錢!”
研究天津地緣文化的某學者曾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由于老天津衛是由碼頭發展而來,又長期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背景之下,缺乏與內地大文化傳統的交流,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碼頭文化”,而這種“碼頭文化”的最大特點乃是表現為底層的自殘式的黑社會“碼頭氣”和上層的官僚政府的“自閉癥”。實質上,“碼頭氣”和“自閉癥”是一脈相承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排外主義。就天津的歷史而言,學者的觀點也許有失偏頗,但其排外主義的歸納,現在看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入津費”或許可以稱為是當代版排外主義“自閉癥”的一個典型表現。
放下“入津費”明顯違反了國務院辦公廳2002年4月15日發布的《關于治理向機動車輛亂收費和整頓道路站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中“除法津法規和國務院明文規定外,任何地方、部門和單位均不得再出臺新的涉及機動車輛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集資和政府性基金項目;嚴禁將車輛通行費平攤到所有車輛并強制收取”這一規定不提,單就不少車主提出“不走‘貸款路’為何也收錢?”這一質疑來看,“入津費”顯然帶有地方壁壘性質,是一種排外主義。如果考慮到這種“楚國亡猿”做法的必然后果,這種排外主義不僅“禍延林木”,同時也是一種自殘。
可悲的是,到目前為止,天津市有關部門非但認識不到自身排外主義的危害性,置各方的批評于不顧,意欲將“入津費”征收到底,而且還有變本加厲的勢頭。其有關人士振振有詞地說,統一收取“入津費”是天津市政府為改革收費方式所做的嘗試,不僅有利于道路的投資方壓縮人員工資、車輛、管理費用等支出,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也優化了天津的投資環境,而且,為“制止費源流失”,天津市將加大在境內路面的稽查力度,待時機成熟,在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宜興埠站、機場站等其他站點,都要陸續征收費用。
針對天津市政府一目了然的以鄰為壑與作繭自縛的做法,有人反思說,“入津費”只是我國市場體系中屢見不鮮、形形色色的地方保護主義的典型而已,而任何一地一城畫地為牢、豎壁立壘各自為“市”,都只會結出既制約自身也制約全局經濟發展的苦果。
作者:胡立彪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