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汽車商的心中,“掖”著一個不算秘密的秘密———那就是“假如把剛買的新車拆散了賣配件,很多車都可以賣出兩輛車的價錢來。”當然,這只是個形象比喻。事實上,長期以來汽車配件價格居高不下,已成為阻礙汽車消費的又一個“瓶頸”。
車主們全明白:買車屬于一次性投資,需要咬緊牙關;而真正考驗人的承受力的是養車,那種疼不疼、癢不癢的滋味兒才叫難受哩。所以,每當開車去修理廠保養,大家都要提
著一顆心,吊著半個膽。這般閉眼挨宰的待遇,只有呆在妖魔洞里的“唐僧”能夠理解。再說得邪乎一點,等待唐僧的是尖刀和湯鍋,而等待車主的卻是昂貴的零部件以及工時費。我有一位開工廠的朋友,兜里還算有倆錢,他的坐駕是一輛“寶來”。前不久反光鏡被刮壞了一個,花了600多元;又過了一個月,右車窗玻璃無法升降,換了只小馬達,又付出600多元。而每保養一次,大致需要千元左右。他不禁連連叫苦:“買得起馬,釘不起掌”。連這種人都快扛不住了,其他朋友的壓力可想而知。要不有人說:我們對付得了一輛車,卻無力“抵抗”一堆七零八碎的配件。
整車便宜,零件很貴———這很像是一個低級的數學游戲。您琢磨啊,一輛汽車的零部件成千上萬,如果每個零件都加價的話,一輛車不賣出兩輛車的價兒才怪。而且這個“價格空間”屬于“保密單位”,門口有“重兵”把守,除了幾個核心人物,任何人不得入內。這也就是說,汽車商通過純粹暗箱操作,跟廣大消費者玩開了“朝三暮四”的老把戲。廠家的這份私心非常“樸素”,就是想通過配件的利潤補貼日益降低的整車銷售利潤。目前許多制造廠都迷戀上了這套把戲,因為這種獲利方式最直接,最可靠,也最合情合理。您買了車,總不能不修理吧,一旦車子發生故障,咱的財運就到了。
不過,我還是感到萬幸。幸虧其他商人沒想到或是不屑模仿這類招數,否則,將冰箱、電視、洗衣機以及自行車全都拆了賣的做法,很快會在賣場風行一時,若是真的出現“一地零件”的場面,恐怕誰也受不了。當然,眼下汽車屬于大件商品,似乎擁有這一“特權”,但你僅僅從謀取眼前利益出發,將消費者統統看作“弱智”,那么讓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就是一句空話,起碼你的產品將會受零部件的拖累而滯銷———天下“輪渡”多多,誰會輕易登上一條賣零件的“賊船”?
眾多廠家由“造車的”傾向于“拆車的”,不是個聰明做法,因為這個關于拆車的“數學題”答案過于簡單。俗話說得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他們一旦識破您這點兒計謀,那就意味著制造商的好日子到頭了。建議有關部門對相關廠家予以價格監督,要求廠家增加產品銷售的透明度。比如在宣布一款新車上市時,還應向消費者告知該車零部件價格以及維修收費標準。當然,消費者也要琢磨一下對策。從前,我們所犯的通病,就是過于關注整車價格,容易忽視零部件。現在,假如我們去市場買車,需要增加一項市場調查:問問維修養護費用和零部件的價格。哪個廠家的產品質優價廉,我們就買誰的車!
作者:林 鳴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