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雜志最近編輯了一個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20個商業決策的名單,戴明在20世紀50年代尋求把質量帶給日本的工作也被列入其中。
戴明1950年夏天在東京為日本的一批企業領導人舉辦了一系列講座,那些企業代表了當時日本80%的工業生產能力。當時,戴明還只是一名不引人注目的統計學家,此前只去過一次日本。盡管如此,他是一個知道如何解決戰后日本經濟問題的人。
“你把質量送出去就能把食物拿回來!贝髅鲗λ男拇嬉蓱]的聽眾說。
戴明說,對質量的追求是更高的生產力、更大的利潤、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富裕社會的關鍵。他說質量并不是從生產線末端發現缺陷開始的,它必須伴隨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必須有從供應商到工廠基層工人的每一個人的積極合作。
戴明向他的聽眾承諾,只要他們遵循他的14點原則,他們的產品在5年內將成為世界級的產品。這個想法似乎是可笑的,在當時,“日本制造”一詞是劣質品的同義詞,一些工廠的所有者把他們的車間設在一個叫“USA”村莊,這樣他們可以在他們的產品上標上“美國制造”。
1957年,豐田公司向美國出口了它的第一輛汽車,這輛汽車就像一部年久失修的舊機器。但是到了1980年,日本似乎準備吃掉每個美國人的經濟午餐,戴明對此作了具有諷刺意味的評論:“不要責怪日本,這種現象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才開始采納戴明的原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接來自日本的競爭,戴明的14點原則現在是世界上許多組織的標準操作程序。
作者:胡立彪
。▉碓矗罕菊驹瓌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