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國內信息產業界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閃聯標準”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C協同產業技術標準”,占據了中國未來信息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無論是標準制定,還是產品研發,閃聯的努力讓更多懷有國際化雄心的中國企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閃聯工作組秘書長楊瀾告訴記者,閃聯的成功要歸功于眾多成員企業的共同
努力,他們強強聯手,邁出了集體自主創新的關鍵一步。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英國率先提出創意經濟概念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加強自主創新能力。而在國內,隨著“中國創造”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自主創新”也逐步升溫。但長期以來,受制于貧乏的經驗與有限的實力,相當多的中國企業對于自主創新是空有壯志而少有作為。所幸的是,閃聯的成功為中國企業找到了自主創新的出口。在眾多本土優秀企業的不懈努力下,憑著敏銳的技術產業嗅覺,閃聯工作以其集體自主創新的形式一路遙遙領先。
以“閃聯標準”順利晉級國家標準為標志,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開始由國家、國立科研機構向企業轉換。
盡管閃聯成功地揭開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帷幕,但“中國創造”仍然長路漫漫。據記者了解,在國外,幾乎所有的名牌企業都非常重視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它們認為只有搶占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制高點,才能取得競爭優勢。而國內由于自主創新起步較晚,雖然在家電、通訊、微電子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體創新意識的形成和一些核心技術的掌握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認為,正是因為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大部分依賴國外,所以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然不強,國際競爭力不足。
經過長期的研究,柳百成對癥下藥,為“中國創造”開出幾劑良方,他指出,要走向“中國創造”,中國企業必須邁出的第一步便是“跳出模仿、理念更新”。首先,要把制造科技進步的基點從主要依賴引進國外技術,逐步轉移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及工業發達國家向我國產業轉移的機遇,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大研究開發和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設計和制造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其次,要加快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進程。企業必須成為研發經費投入的主體、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型企業均應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加大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合辦工程研究中心和產、學、研聯合技術中心。鼓勵中小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的方式進行合作研究開發。國家應明確制定有關支持和激勵的政策。同時,要重組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體系及建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平臺。當前,我國廣大中小型企業無力自主開發,絕大多數企業無力支持共性、基礎性技術研發。國家應建立共性技術平臺,支持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隊伍,重點承擔產業原創性技術、共性技術及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要建設若干個先進制造技術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作者:本報記者 劉伊婷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