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來自中國的兩種勞保鞋實施反傾銷調查。這是繼去年9月西班牙發生火燒“中國鞋”事件、今年2月歐盟對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實施“事先許可監控”措施、今年3月俄羅斯發生扣押“中國鞋”事件后,中國鞋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遇到的又一貿易摩擦。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鞋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正面臨著種種困局。而這種困局的產生,與中國出口鞋類產品檔次不高、缺乏品牌、且多以OEM形式進入國際市場有關。在7月3日召開的“2005北京·世界鞋業論壇”上,來自商務部、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皮
革協會、康奈集團有限公司等有關負責人一致認為,改變出口形式、爭創自主品牌,是中國鞋業擺脫“走出去”困局,減少貿易摩擦,并以強者姿態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
據悉,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鞋類生產國和出口國。目前,中國鞋的產量已占全球市場的51%。2004年中國共向全球市場出口鞋類產品58.8億雙,總價值152億元,占世界鞋類貿易額的四分之一左右,但這些出口產品的平均單價還不到3美元,其中皮鞋類產品的出口平均單價為5美元。縱觀中國鞋類出口市場,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是最主要的區域。今年1~4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各種鞋類產品3.3億雙,創匯9.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和32.4%。中國鞋業在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產品的同時,也改變著原有世界鞋業的產業結構,并給全球傳統制鞋國,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因此導致了各種各樣貿易摩擦的頻頻發生。
對此,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副局長杜仲星說,近些年來,中國鞋業以粗放式為主的增長方式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拓展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產品多以貼牌形式走上全球市場。可以說,不注重以研發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是中國鞋業遭遇“走出去”困境的問題所在。這也是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亟須突破的發展“瓶頸”。以2004年為例,中國外貿出口總數已超過55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大國和出口大國。但在中國眾多出口產品中,以自主品牌形式出口的產品還不到10%,而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品牌的產品更是寥寥無幾。因此,改變鞋業出口形式,加大自主品牌建設力度,是中國鞋業決勝全球市場的關鍵。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欒春生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盟就采取了多種貿易保護措施限制中國鞋類產品進口,但中國鞋業憑借勞動力及原材料成本優勢以及不斷提高的制鞋工藝,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持續增強。但面對全球化市場不斷出現的貿易摩擦,中國鞋業只有貫徹以質取勝的發展戰略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及附加值,并實現出口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才可以從源頭上減少貿易摩擦,并獲得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鞋業龍頭企業之一康奈集團常務副總裁周津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長期以來,中國鞋類產品以低價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發展迅猛,但這種價格競爭眼下正上演著無序的狀態,并因此誘發了中國鞋業一個又一個貿易糾紛。目前,中國大多數鞋類出口企業不擁有自主品牌,企業效益普遍不高,其用于銷售渠道建設和核心研發技術的投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而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的勞動力、土地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現狀,必然對中國制鞋業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鞋業想靠低價勝出國際市場的機會正日趨減少。面對全球市場品牌消費越來越成熟的發展現狀,中國鞋業只有通過產品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爭創自主出口品牌,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
作者:本報記者 鄭建玲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