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最近的一項“重要發現”———中國產品競爭力的奧秘在于產業集群化,使在國內早已不新鮮的產業集群現象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關專家日前指出,我國產業集群正在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陸擴展。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產品的物美價廉一直讓美國感到頭痛。對此,不少美國人指責中國產品是在“血汗工廠”中生產出來,再借助中國政府操控的匯率賣到全世界。而現在,終
于有美國人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奧秘———產業集群化。美國《商業周刊》國際版主編鮑勃·道林在其5月30日的文章中寫道:“中國的價格不完全是由熟練工人和自動化導致的,如果是那樣的話,中國就成了另一個日本,只不過支付較少工資。中國貨強大的競爭力來自超大型的生產規模,也來自當地極其完善的基礎設施。在中國工廠的周圍,你可以從眾多的供貨商那里買到各種小零件和生產原料。”
事實上,美國人所揭開的中國制造業強大競爭力的神秘面紗,就是中國東南沿海無數企業所追尋的完善的生產供應鏈。在經濟學家眼中,這種同一行當的企業“扎堆兒”生產的現象,就叫產業集群,即某一特定產業(相同產業或關聯性很強的產業)的企業根據縱向專業化分工以及橫向競爭和合作的方式,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區域而形成的具有集聚效應的產業組織。這種產業集群不僅能促進專業化分工合作,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還能夠提升區域經濟的外延性,使區域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出來的時間并不長,但在國內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作為長期研究產業集群現象的專家,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有關負責人認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東出現的“專業鎮”,再到2000年浙江提出來的“板塊經濟”,這其實都是一種產業集群。通過在江浙地區、特別是在溫州的小商品生產上所取得的成功,產業集群的模式迅速在沿海其他地區推廣。
以福建晉江為例,雖然其在中國版圖甚至在福建省內也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但這里的安踏、七匹狼、恒安、雅客等品牌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圍繞這幾家龍頭企業都有200至300家企業為之配套,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而從區縣劃分看,晉江也形成了諸多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化生產鄉鎮,如陳埭鎮的旅游運動鞋生產基地、深滬鎮的內衣生產基地、龍湖和英林鎮的化纖紡織等,每個鎮同類企業達2000多家。
曾受福建晉江市政府委托,專門研究《晉江市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04-2008)》的沈青告訴記者,“大量企業的云集,可以合并同類項,共同分擔某些投入,同行業的企業可以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合資、合作、聯營等方式進行生產、銷售、聯合采購。而行業內的信息流動、技術外溢和領域內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可以縮短銷售半徑,將大大降低外部交易的費用和成本。”
專家指出,中國的產業集群正在由東部沿海擴展到內陸。地處中原的河南省漯河市在城市經濟發展中選擇了農業。漯河的雙匯、南街村等一批食品工業企業已經在全國打出了一片天地。據了解,目前漯河市有各類食品加工企業6000多家,食品工業涉及到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國食品名城”。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遼寧省遼陽市,90個自然村也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塊狀經濟發展格局。遼陽市市委書記孫遠良介紹,雖然“一村一品”內的單個企業產品不多、規模不大,但通過區域集聚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總量規模,各區塊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要求,建立了或緊密或松散的聯合與協作。他以一個自然村的制鞋業為例,該村現有制鞋業戶150多家,為制鞋配套的有300多家,散戶圍繞大戶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運作,有的專門做鞋底,有的專門做鞋幫,分工越來越細。
對于在國內廣泛成功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有關負責人透露,下半年國家將出臺具體措施,以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為切入點,進而促進各地的產業集群發展。
作者:楊大鵬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