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英琦:儒學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2日 12:38 深圳商報 | ||||||||
論儒學:儒學一劑正本清源的良藥 記者(以下簡稱“記”):斯老師,你從4歲時就開始接受儒學教育,晚年又開始重新研究儒學,可以說一輩子都投入了儒學的懷抱,你現在覺得,儒學對你意味著什么? 斯英琦(以下簡稱“斯”):對于我來說,儒學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思維和生
記:你的研究也是在儒學現代性的領域,你覺得自己與“新儒家”有什么區別,你如何評價“新儒家”? 斯:對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余英時、杜維明,我通過他們的著作以做了解。我認為,“新儒家”在儒學的“現代性”理解與轉化上有發明之功,在學理上做了很多努力,但許多“新儒家”的學者常年在海外,他們無法對接中國當代社會,因此其理論缺少實際指導性的作用。在“只有儒學才能復興中國”這一點上,我和“新儒家”是相同的,但我更注重儒學精神的普遍指導性和社會實踐性,儒學不僅是基本的道理,也是一門“有用”的學問。 記:你能舉一個例子么?你是如何將儒學理論用到中國當今社會實踐的? 斯:好,我講一個八德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悌”字與當代獨生子女問題的關系。現在大家講到“獨生子女”,都是從“小皇帝”的個性缺陷、人口數量下降而質量也下降的角度來看,而我認為,“獨生子女”隱含的問題絕不止這些,而是一個事關“民族危機”的問題,而根本的原因在于“悌”道的喪失。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孝”和“悌”是一個結構性的穩定關系。以前一個家庭的家長因為有好幾個孩子,家長并不指望每個孩子都能成龍成鳳,而是當中有一個能出頭就覺得很滿足,因而心態寧定平和、內心不浮躁、望子成龍的心也不迫切,因而不會對子女構成強大的壓力。而孩子之間,從出生開始就習慣與眾共處的環境,耳濡目染兄弟姐妹對父母的尊敬和互相之間的友愛。而在今天,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成為父母惟一的投資,或者說賭注,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焦慮,為孩子的未來是否能在激烈競爭中勝出以及由此決定的家庭的前景而焦躁不安。如果說一個傳統家庭是一個穩定的倫理元體系,那么一個現代的家庭只能稱之為孩子沖鋒在前父母作后盾的“集體戰斗組織”,維系他們關系的已不是“慈”與“孝”,而是對共同利益的關注。而“悌”的精神更是從根本上失去了血緣性的可能性。現在的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接受“競爭”的理念,人人都是對手,所以這一代人我稱之為“獨狼一代”,其特征表現為孤獨、不需要友情,每個人在社會中攻擊性太強、協調力太差。很顯然,這種普遍性的精神狀態不利于一個和諧社會的建構。 論生活:旅游是與大自然的一次戀愛 記:能不能概括一下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斯:讀書很快樂,思考很快樂,生活很隔絕。記:能具體描述一下嗎? 斯:上午我常常沉沉大睡,下午會看書讀書,主要還是讀史,比如最近一直在讀《元史》以及《成吉思汗傳》、《忽必烈傳》等,因為自己感覺二十四史中獨獨對元史很模糊。有時,也出去走走,喜歡游山玩水,但我極少參加集體旅游。我覺得旅游是與大自然的相互傾聽和傾訴,是非常私人化的行為,而集體旅游就像在婚姻介紹所談戀愛一樣可笑。 記:你現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斯:如果一定要說有愿望的話,希望自己始終思維清明,心靈敏感,能看書,能表達。我很高興的一件事是,我今年60歲了看書還不用老花眼鏡。 記: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儒學的核心,你認為是什么? 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成己之善,不成己之過;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