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食品安全辦責令廣東省潮安縣生產果脯、蜜餞的所有生產企業、天津薊縣生產菌類罐頭的所有生產企業退出北京市場。不過據最新報道,在潮州、潮安兩地政府緊急斡旋后,北京已同意對當地名優產品首先解除封殺。事情暫時得到了解決,但它卻留給了我們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地方政府機構一怒而封殺某個產地的所有產品,這在當下開放性的市場環境中已不多
見。據說,此次雷霆行動,蓋因為部分來自潮安的果脯蜜餞食品因質量問題,在北京被公示下架多次,屬于“前科累累”,根據2003年2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工商部門有權對發現問題食品比較嚴重的地區實施區域性“封殺”。即該地區產品一律不得進入北京市場,本地食品經營者一律不得購進和銷售該地區產品。并希望給被“封殺”地區以警醒,給違法企業以震懾。
政府執法部門以強勢的行政干預之手封殺一個地區的產品,等于是把這只手直接插入市場之水中,力圖在攪動中撈取其中的雜質,實際上是力不從心,既撈不完雜質,還可能把水越攪越渾。或者是打造一個水缸,把認為干凈的自家用水存在缸子里,而將那些認為不太干凈的外水排斥在缸外。結果卻很容易造成一缸死水。歷史早已驗證:建立一個健康成長的市場,自由貿易的“開放性好處”肯定超出封鎖限制的“保護性好處”。因為一個地區無法做到所有生產要素的自給自足,它必然要依賴于其他地區的供給,這種相互依存關系決定了這個地區不能隨意撕裂與另一個地區的經濟紐帶。
假設一下,如果全國其他地區也照搬北京的做法,出現幾起產品質量事件就株連產地的同類產品,我們會看到什么樣的情形呢?今天,北京宣布封殺潮安果脯;明天,天津就可能把北京醬菜驅逐出境。誰也無法保證自家轄區的產品完美無瑕,誰都可能落個一朝醒來卷鋪蓋走人的命運。社會重新回歸當年各自為政、相互隔絕的小農經濟狀態。
這實際上是種偏狹的“經濟保護主義”,把行政職能部門變成了一個簡單的“看門人”角色,對市場秩序不需要多少細致與科學的管理,只要掌握住市場資源入口和出口的分配就行了。這實際上構成了對市場競爭活動的限制、妨礙和排斥,從而破壞了市場經濟賴以生存的公正且自由的競爭秩序。而且,它的最大危害就在于,由于力量對比的懸殊,無辜被牽連的潮安果脯蜜餞企業有苦難言,從此喪失了對潮安果脯蜜餞選擇權的北京消費者投訴無門。
盡管北京食品管理部門的本意是為本地消費者好,但也不能以任何名義驅逐一個地區的產品,除非這個地區的所有產品都不合格。而最新的消息稱,潮安薊縣兩地政府緊急應對,采取措施整改。潮安薊縣兩地政府整改本地食品生產秩序,自然是對以往管理松懈的補課。另一方面,當地政府也應當支持無辜牽連的其他食品生產企業,通過合法途徑化解危機。(編輯:劉洋)
作者:新京報畢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