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被譽為“天下之達道”。
五糧液,深諳中庸之道。
品美酒,當以味為先。自古以來,人們用七味———烈、甘、清、辣、甜、香、醇來評價美酒。作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五糧液適應了這種“共同美”的特性。最早評
價五糧液的人是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他稱贊早期的五糧液(姚子雪曲):“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可謂是五糧液七味之美的最早評價,也濃縮了古人對五糧液的審美感受。而對五糧液科學的評價,是在1963年的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專家們贊美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這幾乎可以堪稱為對白酒品質的最高評價。細加比較還會發現,現代專家評語與古人黃庭堅的評價驚人的一致,這恰恰說明了專家評語的真實可靠以及五糧液千年不變的卓越品質。由此可見,采集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梁五種糧食之精華的五糧液,味覺層次全面豐富,綜合調動了人的視覺、嗅覺、味覺三種美感的最佳享受,體現了中國“中庸”文化中的最高境界。
五糧液的“中庸”不僅僅體現在酒味中,還貫穿于其生產工藝的各個環節當中。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能現代化的都現代化了,該傳統的依然傳統。”也可以換句話說,五糧液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你如果不信,可以到五糧液的生產車間親眼看一看。在五糧液所具有的獨有傳統工藝中,“跑窖循環”、“分層起糟”、“分層蒸餾”、“量質摘酒”、“按質并壇”等環節仍然保留人工操作。誠然,人工操作費工、費時,不易控制,因此對操作人員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如果你據此認為這是五糧液的“落后”,那就錯了。技術人員會告訴你,建立在嚴格技術管理下的人工操作,正是五糧液保持優良品質的重要保證。以蒸酒環節的“量質摘酒”為例,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坐在蒸餾臺前,隔一定時間便用小酒杯品嘗一下流出的原酒,細查在酒質與酒味等方面的細微差別,并據此將其分裝在不同的容器中。聽一聽技術人員的講解,你就會理解為什么會采用如此繁瑣的工藝了:并不是每一個窖池出產的酒都是五糧液,一個窖池中不同位置的酒糟出產的酒質各不相同,而且一次蒸餾過程中各個時段出產的酒更是有優劣之分,如一級酒、二級酒、三級酒。如果不加以區分、籠統地冠以“五糧液”出廠,那對于五糧液這個“百年金牌”來說,無異于自尋死路。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五糧液生產中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其“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獨有風味。這種折中和平衡,恰恰契合并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酒品中的典型體現.
作者:高立紅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