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回奶”及“早產奶”事件再次讓廣大消費者感受到了乳制品市場的混亂。除了眾多無所適從的表達,不少消費者還是有所堅持的,而其中的一個聲音頗有些異樣———一位網友說:在中國其他牌子的問題可能更大!我還是會喝光明的,因為它的銷售量起伏不大,所以即使用回奶數量也不會很多,其他雜牌牛奶的問題可能更多,只不過沒曝光而已。相比較而言,奶牛注射雌性激素催奶,而同時怕它得乳腺炎又大量注射抗生素的現象更讓人恐懼,這才是國人沒認識到的問題。光明的生產線是國內最好的,安全性要比同類企業高一些,
所以我會繼續喝光明奶。
不排除這位網友的感情用事,但我們還是聽出了他的話外音———整個乳制品市場幾乎沒有安全可言!這除了是對牛奶和乳品企業的不信任,也是對政府相關監管機構的不信任。
一般而言,政府監管部門由于對市場的把握和監控能力從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這是一個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事實,盡管如此,一旦市場出現問題,能力有限、監管不到位卻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這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
按說,再大的品牌,口碑再好的企業,出了問題,誰也不敢“處變不驚”,而監管部門更是不能掉以輕心。企業不僅要公開向社會表示歉意,還要立即停止銷售、回收該產品;政府監管部門也要有積極的態度和迅速的行動。如果企業被查明在相關事件中采取了隱瞞或欺詐的手段,就應該面臨巨額的懲罰性罰款;而政府監管部門如果被發現監管措施缺位或監管不利,相關責任人就應受到嚴厲懲處。然而,就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因為有地方政府給知名企業的特殊待遇,因為有國際品牌自身巨大的品牌光環效應,涉案巨頭們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使得一些企業面對質量問題時常抱有僥幸心理。于是,本來顯示解決問題最大誠意的“召回”,反倒成了消費者千呼萬喚的奢侈要求。
“光明奶事件”使人們不得不面對有關食品法律法規中出現的許多“真空地帶”。“食品召回”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召回制”作為一種體現市場和政府監管成熟度的標志性制度,已經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例如已經實行一年多的汽車召回制度。近日,廣州市政協一位委員建議,廣州可率先制定《廣州市食品召回管理規定》,明確食品生產者、經營者、政府管理監督部門在食品“召回”過程中的責任,完善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追溯制度,規定“召回”食品的銷毀或處理方法、監督辦法等。這一信息的積極意義在于,一方面,它讓我們感到,政府監管部門從來都有積極的態度;另一方面,它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積極主動,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且任何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從這個角度說,“光明奶事件”的曝光也具有了部分積極意義。
作者:笑 堯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