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三次套現收回20多億港元 大賺一筆告別蒙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8日 17:31 《財經時報》 | ||||||||
大摩三年內收回20多億港元的回報,此時選擇退出,是因為這個項目他們已經做完了 □ 本報記者 王旗 這是一個足以令國內投行界唏噓不已的案例。以6000萬美元的投入,短短三年內,收回20多億港元的回報,對任何一家國內投行,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摩根士丹利和他的聯袂演出者輕易地就作到了。蒙牛高管在此間得到的股權和期權回報,相對境外投資者的超額收益,只是九牛一毛。 不減持才怪 經過6月13日,對蒙牛乳業(資訊 行情 論壇)(2319,hk)的第三次配售減持,摩根士丹利、鼎暉和英聯等三家機構投資者,拋出了大部分對蒙牛乳業的權益,統共只剩下131萬股,占不到0.1%。 這意味著,蒙牛和摩根士丹利,即將成為彼此翻過的一頁,這場曾經轟轟烈烈的機構大鱷參股扶助乳業民企的故事,即將收場。 是風險投資資本的獲利本性,決定了機構投資者的來去匆匆。上海永樂、山東山水集團等企業,還等待在蒙牛的后面,也許不久以后,摩根士丹利就將通過他們,再現其他版本的資本升值神話。 6月13日,三家投資機構對蒙牛乳業的大幅減持,一度造成媒介對蒙牛經營狀況的質疑。更有消息稱,蒙牛是因為存在和雀巢一樣的問題,才遭到戰略投資者拋棄。 頤合財經副總裁,香港某基金首席顧問王吉舟對此類評價不以為然,他對《財經時報》說:“戰略投資者,投資就是為盈利,到了盈利的最高點,他們不減持才令人奇怪。” 蒙牛上市一年中,三家機構投資者的盈利技巧,令人咋舌。 IPO首次套現 一年前的6月10日,是蒙牛乳業正式掛牌的日子。此前的2002年末,在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境外資金的幫助下,蒙牛乳業早已在海外搭建起一整套架構,用以實現香港上市的計劃。為了完成這個改制、包裝上市的總體計劃,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機構投資者,在2002年和2003年兩年間,分兩次一共注入大約6000萬美元,折合為4.78億港元。這就是在整個蒙牛項目中,外資系的全部現金投入。 在蒙牛乳業上市之前,公司大體股權結構為:代表蒙牛高管利益和既往投資人利益的金牛公司和銀牛公司,分別持有蒙牛乳業21.1%和44.8%的股權,牛根生本人持股6.1%,境外資金一共持股28%,其中摩根士丹利持股18.7%。 公司上市,正是海外風險投資資本最便捷的退出通道。隨著蒙牛乳業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境外資金完成第一次套現。這是因為蒙牛乳業IPO發行的3.5億股股份中,2.5億股為新股,另外1億股則來自三家境外資金的減持。 經此一戰,境外資金已經收回資金大約3.9億港元,也就是說,到蒙牛乳業香港掛牌時,機構投資者的現金投入,已經僅僅剩下8000多萬港元沒有收回。 這只是摩根士丹利們為自己這單生意大賺,設計的一個美好開局。 寬松的退出通道 根據招股書,三家境外資金可以在蒙牛乳業上市一年之后,完成3.67億股蒙牛乳業可轉債的轉換,債券轉換股票價格僅為每股0.74港元。其中,在2004年12月,也就是蒙牛乳業上市半年后,可以轉換其中的30%,其余可在上市整整一年后全部轉換完成。 最重要的是,不論三家公司何時轉換可轉債,其股票幾乎沒有禁售期所限,這樣,三家機構投資者的退出通道就非常寬松靈活。 在蒙牛乳業上市六個月之后的2004年12月16日,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機構行使當時僅有的30%的換股權,獲得1億多股,同時,三公司以每股6.06港元的價格,減持1.68億股份,套現10.2億港元。其中,摩根士丹利減持1.12億股,套現6.8億港元。 相對上市前投入的4.78億港元,三家機構已經獲得大約14億元的回報,投資回報率(收益/投資×100%)已經接近300%。 時至6月13日,三家境外資金,在剩余的70%可轉債換股權剛剛到期三天,就迫不及待地轉換成股份,并減持完成了第三次套現。此番,三家以每股4.95港元的價格,拋售1.94億股,套現又近10億元,其中,摩根士丹利減持1.29億股,套現6.39億元。這筆蒙牛生意的投資回報率,至此達到500%。 三家海外資金手中,還剩下大約131萬股,股比僅僅剩下不到總股本的0.1%。這是出于一項對三家機構在蒙牛乳業上市12個月至18個月之間的禁售協議限制,三家機構在未來半年還必須保留這些股份不能出售。 然而,主要股份的大宗減持,已經說明三家機構退出蒙牛意向明顯。退出,是因為這個項目他們已經做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