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季度,不少區縣反映,農村信用社存款增加“鋪天蓋地”,貸款發放卻“寥若晨星”。來自人民銀行重慶南川支行的調查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南川市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增加1.1億元,各項貸款增加1100萬元,存、貸款增量相差10倍之多,原因何在?
分析表明,一是商業銀行收縮鄉鎮營業網點,對農村信用社存款的高速增長起到了無形的助推作用。2005年末,南川市除農業銀行在農村鄉鎮擁有4個營業網點外,其他商業銀行
在30多個農村鄉鎮已沒有營業網點,各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此一格局,使南川市農村信用社的存款份額占據65%以上。
二是小額農貸資金需要量少。隨著免征農業稅政策的實施,農民逐步減負增收,在購買化肥、種子、農藥、地膜和子女上學等方面小額資金支出的自籌能力增強,從而降低了對小額信用貸款的需求程度,向農村信用社申請用于簡單再生產的農業貸款和小額消費性貸款逐漸減少。據調查,今年以來,南川市接受農戶小額信用貸款1萬元以下的戶數比去年同期減少13%。
三是大額資金需要難以滿足。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種養業逐漸走向產業化、規模化,其貸款需求也由小額逐漸向大額轉變。而這一層面的農業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此類貸款都要按照商業貸款規則,實行嚴格的擔保和抵押。以農戶的資產(房產)進行抵押,受農村區位劣勢和資產質量、資產交易變現等條件的制約,符合要求的抵押標的物少,使農業貸款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此種現象在國內農業地區極具普遍性。
對此,業界人士分析指出,首先,要創新思路,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根據各區(縣)農村信用社的實際,制定《信用等級評定及授信貸款管理辦法》和推行聯保信用貸款方式,對從事農業種、養、加工經營的農村專業戶在小額信用貸款不能滿足其資金需求時,通過信用等級的評定來確定信用貸款的額度和期限。同時,要強化“屬地服務”觀念。應明確規定農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應取之于農,用之于農,防止農村資金外流。不論是農業生產還是非農業生產領域,只要是在本轄區農村地區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有利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項目,就予以支持,特別要大力支持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業企業和農村專業戶。此外,國家財政還要加大貼息規模,以引導農村信用社對“三農”的信貸資金投入。對虧損農村信用社予以補貼,在一定期限內實行免稅優惠,使之休養生息,增強抗風險能力。
作者:記者 陳徐
(來源: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