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產品秀 > 正文
 

“中英街”修復改造的文化思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2日 06:32 深圳商報

  “中英街”故事

  該如何重新述說

  ——“中英街”修復改造的文化思考

  ◎李小甘

  透過鴉片戰爭的歷史硝煙,穿越時空的悠長隧道,關注深港兩地的滄桑變遷,人們可以看到:小小的“中英街”在大大的中國版圖上有其獨特的位置,短短的“中英街”在長長的中國近代史上會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中英街”的修復改造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建工程,我們有必要解開其歷史情結,尋找其人文符號,把它作為一項文化工程來打造

  公元2004年夏,在醞釀數年之后,在現實的客觀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和公眾輿論的呼吁下,頗負盛名的沙頭角“中英街”開始進行修復改造。

  透過鴉片戰爭的歷史硝煙,穿越時空的悠長隧道,關注深港兩地的滄桑變遷,人們可以看到:小小的“中英街”在大大的中國版圖上有其獨特的位置,短短的“中英街”在長長的中國近代史上會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中英街”的修復改造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建工程,我們有必要解開其歷史情結,尋找其人文符號,把它作為一項文化工程來打造。

  小街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中英街”現位于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西南沿海一隅,與香港新界毗連,街長約250米,寬約4米。街面中線依次豎立8塊界碑,一側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管轄,一側為廣東省深圳市所屬。香港方取其名為“中英街”,深圳方命其名曰:“中興街”。但因“中英街”更具地域特點和人文色彩,兩地居民和海內外人士約定俗成地把這條街稱為“中英街”,迄今數十年。

  小街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推行《遷海令》,沿海地區荒無人煙。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縣復界后,實行招墾政策,沙頭角陸續有客家人從粵北遷入。他們遷入當地后開始鑿水井、蓋房屋、修宗祠、建廟宇,從事漁業、農業、海鹽、編織等生產活動。

  東和墟建立前,當地鄉民均需要翻山越嶺去深圳鎮趕墟,交通極為不便。后來,沙魚涌一潘姓人士發起在沙頭角鎮內橫頭街建墟,得到了鄉盟組織“十約”的響應。大約在1830年,“十約”決定建立墟市,取名“東和墟”,并確定農歷一、四、七為墟期。建墟初期有店鋪72間,其中有中藥店、豬肉店、米店、油店、木匠店,其中最有名的是狗肉面館,每逢墟期門庭若市,甚至鹽田、橫崗和惠陽一帶的鄉民也紛至沓來。1938年,由于遭到臺風襲擊,東和墟遭到摧毀。

  1898年6月9日,在英國殖民主義武力逼迫下,李鴻章在北京和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次年3月16日,中英兩國的勘界人員來到了沙頭角,他們從海邊開始沿著河道進行測量和勘界,在測量好的點位豎立了木質界樁,界樁上書寫著:“大清國新安縣界”。3月18日,沙頭角勘界結束。界樁在沙頭角一條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開,向前延伸著,把沙頭角一分為二,變成了“新界沙頭角”和“華界沙頭角”。1905年,未與中方商議,英方將界樁換成了界碑。

  從沙頭角勘界到“中英街”形成后,界碑一邊是英國軍警,一邊是中國士兵,他們負責維持界碑各方的秩序,必須嚴格站在屬于各自界限一側來值勤,誰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直到1899年沙頭角勘界后,有少量店鋪遷到“中英街”和位于新界沙頭角一側的新樓街。當地出現了西餅屋、咖啡館,碼頭還有通往沙魚涌的小火輪。1912年,從“新界”粉嶺到沙頭角還開通了小火車。沙頭角這個邊貿小鎮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1899年沙頭角勘界后,尚未限制兩邊群眾往來,居住在新界一側的居民不僅會經常跨越界限去“華界”一側的沙欄嚇天后宮祭祀海神馬祖,點幾炷香火維系傳統信仰;還經常跨過界限在“中英街”中方一側的古井汲水,中英街曾流傳的“同走一條街,共飲一井水”的歌謠就是見證。

  “不到中英街,枉到深圳游”

  解放后,由于中英兩國關系一度比較緊張。保持對峙狀態,中方實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英方則在新界實行“宵禁”。1951年2月,廣東省政府開始實行邊境管理,沙頭角成為邊防禁區,兩側的鄉民們需要趕著耕牛、扛著犁耙“過境耕作”。“文革”十年,中英街冷冷清清,人們相見不相認,經濟一度受到很大影響。

  “中英街”的興旺是從1979年建立深圳經濟特區以后開始的。當時由于國內商品經濟還不發達,而緊挨香港的“中英街”卻以免稅的價格優勢成為全國聞名的“購物天堂”。當時流傳著一句話:“不到中英街,枉到深圳游”,每天前往“中英街”購物的人流不斷,這條小街時常被人流擠得水泄不通,少時四、五萬人,多時可達到八、九萬人。

  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內地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來“中英街”購物的目標迅速轉為選購金銀首飾,反映敏捷的香港商人迅速將世界新潮金銀手飾引進到“中英街”,漂亮的首飾和低于內地的黃金價格一下就使“中英街”成了全國第一條黃金街。那時,深港在“中英街”開設的黃金店鋪就有47家之多,僅中方一側每月銷售的黃金量就需按噸計算,數量十分驚人。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行使香港主權,它洗雪了中英街一百年的恥辱。從此,在“一國兩制”的構架下揭開了中英街“一街兩制”的歷史篇章。

  人們曾為了辦進入“中英街”的“特許通行證”而四處奔走

  歷史的每一個轉折時期都是機遇與挑戰并重。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中英街”卻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不復當年的繁囂,并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首先,隨著全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內地與香港經貿關系的日益密切,不僅經濟特區的各種政策優惠在全國成了“普惠”;而且“中英街”獨特的購物優勢,也逐步喪失。“中英街”與“關外”的物價差逐步拉近,有的已經趨于一致。同時,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之后,消費水平與消費選擇已呈多元化,這就使得到“中英街”觀光購物的人數連年下滑,并已進入到一個低位,經濟學的規律再一次顯現出它不羈的剛性。當年人們為了辦一張進入“中英街”的“特許通行證”而四處奔走,為了買一點諸如日本味丹、臺灣雨傘、香港方便面或洗頭水之類的商品而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擠得汗流浹背,已經成為今天人們懷舊的一種談資,也成為有趣的回憶。

  其次,隨著香港的回歸,CEPA的實行,尤其是近幾年“自由行”的興起,人們進出香港已十分方便,2004年進出深圳各口岸的人數已達到了1.5億人次。主渠道暢通以后,其它途徑的流量自然會減少。同時,香港的神秘面紗揭開以后,人們對香港的“主體文化”已逐漸不覺得陌生,對“中英街”這樣的“邊緣文化”也不足為奇了。

  再次,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中英街”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處于一種窘態。一方面是建筑物的雜亂和殘舊。現今“中英街”上的建筑幾乎都是上世紀八十年和九十年初由業主各自無序興建的,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已經難覓蹤跡。由于沒有總體規劃和統一設計,建筑尺度過大,超越了小鎮規模;建筑風格樣式不協調,二、三層的民居或房子,五六層的宿舍或小樓、茶色玻璃幕墻為主體的“后現代建筑”和馬賽克瓷磚貼面的“四不象”騎樓并肩而立,反差很大。同時,由于當初建筑質量欠佳,加上年代漸遠,不少建筑物已經出現結構松脫、墻體剝落等現象。一位建筑界的人士說:改造前“中英街”中的建筑既缺乏民俗與地域的色彩,又沒有現代建筑的風范,實際上是一堆“后現代的建筑垃圾”。另方面是由于管理體制的重疊和規范管理的缺位,“中英街”中商業環境劣化。“水客”泛濫,走私猖獗,售假販私,商業欺詐的現象比較嚴重。媒體將這里昔日的“購物天堂”譏為今日的“購物泥塘”。

  百年“中英街”是否已呈遲暮之態,遐邇聞名的“中英街”會不會從此銷聲匿跡?南中國邊陲的沙頭角海域在這里拐了一個彎,就像是一個碩大的問號。

  使歷史的小街直通時代的大路

  答案不言而喻,抉擇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改變當然要雙管齊下,一手抓修復改造,一手抓強化管理。其中“中英街”的修復改造,市、區兩級政府從2000年就擺到了議事日程上,直至今天才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這漫長的過程也反映了此項工作的難度。因為“中英街”實際上還是一個歷史的情結,文化的現象,必須想清楚以后才能動手。

  首先是要對“中英街”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以前的“中英街”歷史性地成為“商業一條街”,但隨著其商業優勢的暫時淪喪,必須強化其旅游觀光的功能和人文歷史的價值。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中英街”現有的“賣點”,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它獨特的“一街兩制”的人文特征,外地游客到“中英街”的興奮點之一就是掀開邊陲小鎮的神秘蓋頭,了解“南風窗口”的邊界風情。同時,“中英街”仍然是個免稅區,作為“邊界貿易”和“免稅區”的商業功能仍不能忽視,人們仍有到這里購買“原裝港貨”的心理期待。有關方面必須通過商業體制改革和加強管理來重新激活其活力,煥發其青春。因此,我們應該把“中英街”打造成具有旅游、購物、文化、休閑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人文名勝。

  其次是“中英街”修復改造的幾個原則。一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從實際出發,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中英街”乃至整個沙頭角鎮的現有各種建筑數十萬平方米,有深圳和香港居民4000多人,建筑密度與人口密度都很大,而且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尺土寸金,涉外性強。鑒于這種現狀,目前像“老東門”一樣實行大搬遷、大重建的方案顯然是不可行的。從這種實際出發,應該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第一期工程應該對“中英街”的硬環境進行改善,包括人流、物流密集的入口廣場的建設,沿街建筑物風格歸整和立面改造,若干節點的空間拓展與綠化美化,以及“中英街”文化標識的尋找與確立。同時,對鎮內一些急需改善的問題,如沙頭角河的污水治理及兩岸景觀改造,可以馬上著手進行;對可以發掘的人文景觀,如沙頭角河入海口“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的意境,可以建造古塔公園,重現其詩情畫意;對被民居遮擋的“天后宮”和“吳氏宗祠”,也應通過拆遷和物業置換等辦法,騰出空間,再現其歷史表情。中國規劃院深圳分院對此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由其牽頭設計的“中英街”修復改造方案,主要內容也包括了上述的幾個部分。二是尊重歷史與大膽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發掘“中英街”的歷史資源,形成“中英街”的特色或風情,應該是這次修復改造的基本出發點。盡管“中英街”有史以來建筑的文化符號一直比較零碎、也不太協調,但穿越這條小街回眸一看,我們仍可以看到有古榕樹、古水井、界碑等頗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可以從史料照片上看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頗具特色的粵式騎樓的遺風……所有這些,都是“中英街”修復改造的寶貴資源和歷史依據,也是構成“中英街”內涵的基本因素。所以,這次“中英街”修復改造工程就是要在現有的基礎上,盡可能重現當年“中英街”的歷史風貌。“中英街”地處嶺南,受客家文化浸染,建筑規范上不可能超越嶺南風格的大框架。“中英街”又是華洋混雜,內外相通之地,處于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香港乃至東南亞的建筑文化,不可能不影響到這里來。所以,“中英街”的建筑風格既要突出嶺南特色,又要體現“南風窗口”西風東漸的風情。同時,如上所述的,由于歷史上“中英街”幾經變遷,現在的建筑物幾乎都是沒有歷史價值的房子,真正可以作為依據的建筑范本不多(這一點與“東門老街”有很大的不同);加上目前“中英街”已經形成的建筑格局,所以“中英街”修復改造必須立足現實,因地制宜,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敢于創造歷史;既要修舊如舊,又要敢于創新,使歷史的小街直通時代的大路。

  作者:◎李小甘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
口蹄疫疫情進展
高考最后沖刺
日本甲級戰犯罪行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諾貝爾獎得主來京
汽車笑話集錦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艾滋病調查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