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可以在今后至少10年中,保持8%或者9%的增長速度。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尋求合作共贏,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必將對全球造成持續的影響力。
得出這個結論,是筆者不久前看到美國著名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克·拉迪的闡述。
一年前,中國政府采取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給高速增長的經濟降溫。國際普遍估計,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應將有所下降。華爾街的預測是,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幅度將在9%以下,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速度。
但中國對第一季度經濟發展的各項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中國經濟依然以9.5%的高速度增長。中國的數據出來之后,人們不約而同地問,這樣的高速增長還會持續多久?
對此,在華盛頓的一場專題報告會上,尼克·拉迪回答:中國經濟可以在今后至少10年中,保持8%或者9%的增長速度。
拉迪的根據有4點。
一是中國確立了市場機制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7年前,在中國一切都是政府定價,效率和利潤脫節。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轉型,中國90%的商品價格都由市場決定,理順了效率和利潤的關系。因此,市場的興起,確立了由市場決定的商品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的興起。這一點尤其重要。市場機制建立后,效率差的企業破產,效率高的企業得到發展,企業投資主要來自自身的利潤。
二是勞動力流動局面形成。勞動力通過競爭上崗,提高了人員的效率;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制造業,則提高了生產效益并推動了經濟增長。
三是中國居民的高儲蓄率。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儲蓄率不斷提高,從35%提高到40%以上。這種在世界各國中最高的儲蓄率,為投資提供了保證,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
四是經濟開放關稅低。這種伴隨著市場和競爭的發展而出現的對外貿易與投資的開放性,大大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并迫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大大縮小了國有企業所占的比例,特別是制造業,給經濟增長提供了格外的動力。開放是中國經濟在過去10年中翻兩番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中國外貿在GDP中的比例高達35%,幾乎4倍于日本,兩倍于美國。而中國的關稅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要低得多,實際關稅還不到3%,相當于印度的1/3。
拉迪是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作出了判斷。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尋求合作共贏,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必將對全球造成持續的影響力。
而支持筆者這個判斷的,是本月16日-18日北京財富論壇上全球頂級富豪們對中國活力的樂觀態度。資料顯示,中國的對外開放過程,也是外來投資分享利潤的過程。從1990年到2004年,在中國的外來投資者,共匯出了2500多億美元的利潤;正在運營的28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2/3以上盈利;而中國也以約占世界4%的GDP,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做出了10%的貢獻。
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在論壇上的演講,得到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贊同。薄熙來認為,中國的發展已經實現了歷史的飛躍。這種飛躍是世界對中國保持持續關注的根本原因。
筆者非常贊同薄熙來部長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和遠景的描畫。
首先,中國的開放水平登上了一個新臺階,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加入WTO后3年多來,不斷調整經濟體制,國內的各行業尤其是服務行業的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中國取消了所有的關稅壁壘,開放了100多個服務部門,占服務部門總數的62.5%,只比發達國家低了5%。
其次,中國的人力資源呈現高智力水平趨勢。過去,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競爭優勢,現在,中國不僅依然擁有較高素質的藍領工人,還擁有越來越多的白領工人,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將使勞動力從過去的社會包袱向著社會財富的方向轉化。
第三,中國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3萬公里,鐵路營運總里程為7.2萬公里,居世界第三;電話用戶總數超過6.5億戶,居世界第一;互聯網用戶超過9400萬戶,居世界第二。這些完善和暢通的設施條件,保證了中國與世界的溝通與合作。
第四,中國的進口需求巨大且持續增長。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每年的進口總額,從100多億美元增加到5600多億美元。近5年,中國進口的年均增長率超過28%。中國快速增長的進口勢頭,為世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方面。就像有波峰就有谷底,有顯像就會有陰影一樣。在強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時候,更應該看到隱憂帶來的消極作用。
首先,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減緩的因素存在。特別是過去兩年固定資產和信貸發放增長太快將有適度的減緩,將導致經濟增長減緩。因此有經濟學家預測,最近兩三年,中國經濟在保持繼續增長的同時,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增長放緩。
同時,金融系統問題太大,弄不好會使經濟脫離增長的軌道。類似銀行結構改革是否徹底、不良資產、呆賬壞賬過多、公司治理缺乏國際經驗等,都會對增長產生影響。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也可能預示著中國銀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
此外,經濟高速增長必然帶來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勢必對經濟增長構成一個重要障礙。事實上,改革開放前,中國曾經表示,中國的儲備能源足夠使用,如今已經消耗完畢,2/3能源依靠進口。而國際原材料市場價格上升,并沒有導致最終的產品價格上升,因此吃掉的是企業的利潤,最終影響的也是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
還有一點也不能忽視,那就是,中國的全面崛起,包括軍力的加強,勢必造成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不安。目前的中國紡織品遭受配額限制,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而要求人民幣升值、改變目前人民幣聯系美元的匯率機制等爭議,突出地反映了美國政府對中國強勁活力的恐慌和嫁禍國內經濟增長乏力的矛盾。因此,中美關系是緊張還是緩和,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編輯:李旭波)
作者:中華工商時報徐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