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國土遭遇酸雨,大氣污染物排放已超環境容量
昨天,在科博會的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投資論壇上,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毛如柏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經濟發展翻兩番,屆時,中國的能源和環境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節能重點應轉向建筑和交通
毛如柏說,未來15年,我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和能源消費總量將會持續增長,到2020年,我國一年的能源需求,在25億至33億噸標準煤之間。我國煤炭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是探明程度仍然較低,2000年可供建設新礦的尚未利用的僅為200多億噸,滿足不了近期煤礦建設的需要。另外,尚未利用的儲藏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遠離消費中心的中西部地區,開發運輸和利用的難度勢必加大,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能源供求矛盾仍將十分尖銳。
毛如柏說,從1980年到2000年,我國單位產值的能耗下降了64%,但節能的重點偏重于工業節能,而建筑和交通節能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我國建筑用能占到整個能源消費量的35%,但是,99%的建筑還不是節能的建筑,交通運輸業能耗也居于高位。到2020年,我國汽車年耗油將達到1.76億噸,折合原油3.2億噸,總需求量將十分龐大。
大氣污染物排放超環境容量
毛如柏介紹,我國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過了環境容量,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能源供應的國家,能源消費過分依賴煤炭,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覆蓋了近三分之一的國土。從環境容量看,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多的容量是1620萬噸左右,氮氧化物的環境容量也不會高于1880萬噸,但是目前兩者實際排放量均已超出了環境容量,出現了環境的“透支”。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產生量將遠遠超過環境容量所承受的范圍。
能源發展應走國際化戰略
毛如柏分析,中國能源供給應該從單純滿足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的戰略目標,轉向滿足能源需求和保障環境安全并重的戰略目標,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式,應該由政府計劃和行政管制為主向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方向轉變,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能源發展機制。能源發展應從國內資源的自我平衡轉化到國際化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市場。
毛如柏說,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建筑節能標準,逐步形成建筑節能標準體系,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制定法規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編輯:劉洋)
作者:新京報王殿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