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昨天下調了國內汽油零售中準價,新的市場零售價將從今天零時起執行。這是自2003年7月以來,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首次下調。但是這次價格下調的時機卻引起了包括石油公司、能源專家、行業分析師在內的諸多質疑,稱此次調價與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市場化方向背道而馳。
油價終于下調
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降低汽油價格的通知”和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石油公司的浮動,北京市場汽油零售價格從今天零時起每升分別下調了0.12元至0.14元,其中93號汽油由每升3.92元下調至3.79元,每升下調0.13元(詳見附表)。5月10日剛剛上調的柴油價格則保持不變。
這是從2003年7月以來,將近兩年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首次下調。
對于調價原因和調價時機的選擇,發改委的文件稱,此次汽油價格下調主要是因為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下降。5月20日,紐約市場6月原油期貨到期時收于每桶46.80美元,7月原油期貨收于每桶48.65美元,倫敦市場7月原油期貨收于每桶48.03美元。而在4月4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曾創出近20多年來的歷史新高,紐約市場5月交貨的輕質原油價格每桶達到58.28美元,4月21日,紐約輕質原油期貨曾降至53美元低點。
但令業內專家奇怪的是,此次國家發改委對于國際油價變動的反應出奇的快。按照我國目前的成品油作價機制,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調整原則上滯后于國際油價變動一個月左右,有些時候,會長達數月,或者干脆不動。這種“反常”現象引起了一些專家的質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認為,此次發改委下調汽油零售價,可能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當前國際油價有所下降,二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的盈利情況還能承受此次價格下調。
調整時機存疑
昨天下午,當記者就汽油價格下調采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鄧郁松博士時,他顯得有些吃驚,因為“盡管國際油價近期有所下降,但相對來講仍然處于高位”。
申銀萬國分析師黃美龍也表示,此時的價格下調讓人吃驚,而且捉摸不透。因為與國際價格相比,目前國內的成品油零售價格還遠遠沒有到位。
但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說,在國內市場壟斷的情況下,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可能完全與國際接軌。既然兩大集團通過壟斷,通過開發全民所有的油氣資源獲得了高額利潤,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就不應該由消費者全部承擔這種漲幅。
對此,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撇開兩大集團的壟斷利潤不談,即使國內市場實現了充分競爭,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相比國際價格,還是比較低。2003年3月,北京市場的93號汽油零售價為每升3.29元,當時,國際油價不到每桶30美元。現在,國際油價漲到每桶接近50美元,而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30%,以此推算,目前,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相對并不高。
改革前景不明
我國成品油零售價根據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制定。如果三地加權平均價格按月變動幅度超過8%,國家發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加運費后制定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最終零售價格。
但是,上述原則并沒有嚴格執行,而是主要遵循另一個原則: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零售價格少漲或者不漲;國際油價下降時,國內零售價格少降或者不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國際油價波動對國內的影響。
黃美龍表示,這種定價機制本身有一定合理性,設計的初衷也有利于減輕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在國際原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美元以下時還能發揮一定作用。但是,隨著國際油價突破每桶40美元、甚至達到60美元,尤其是在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原油進口量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這種機制的伸縮性就大打折扣。為了考慮國內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只有一小部分體現在了國內零售價格上。
黃美龍表示,其實完全按照市場化定價,并非不可行。政府所擔心的是否會引發經濟動蕩和消費者承受程度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的石油供應不足,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應該抑制消費,而不是鼓勵消費。盡管之前有很多關于成品油定價市場化改革的消息,但是此次汽油價格下調仍然顯示,這種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并不明確。(編輯:李旭波)
作者:人民網-京華時報史寶華 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