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共和國,李光耀擔任共和國總理,至1990年11月,F任新加坡內閣資政。在李光耀執政期間,新加坡從一個南洋小港,發展成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成為世界一個貿易和金融中心。
李光耀從小受英文教育,又努力學習漢語。李光耀重視并致力于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
系,曾多次訪問中國。
上海論壇,定格復旦百年校慶的濃墨重彩。
百年校慶,上海論壇的群賢紛至、高論橫溢,凸顯其“慶典為體,學術為魂”之理念。
2005年5月16日,由復旦大學主辦的“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上海論壇·2005”隆重開幕。300余名國際知名學者、政府官員、跨國公司代表,稟著“關注亞洲、聚焦熱點、薈萃精英、推進互動、增強合作、探求戰略”的宗旨,觀點撞擊,智慧積淀。
復旦大學府、上海大都市,顯現出一種巨大的吸引力。論壇上,我們看到一張張聞名國際的臉孔!督夥胖苣凡稍L了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聯合國副秘書長陳健、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章晟曼、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聆聽智者的聲音和思想的精粹,也記述他們論壇之外海闊天空的精彩故事。
獨家目擊
興致勃勃地穿上博士服,一筆一畫地寫下對復旦的美好祝愿,李光耀的此行別有意義。
6月份他即將出版的書,又是和中國有關。一本《學語致用:李光耀學習華語心得》,記錄他學習中文半世紀的甘苦,也流露出他脈脈的中國視線。
5月17日,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3樓貴賓廳。
神采奕奕。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走進復旦人等候的目光里。解放日報是唯一獲準進入貴賓廳的媒體。我們獨家追擊的目光,也緊隨而入。
此行,別有意義。復旦大學將頒授李光耀資政名譽法學博士學位,這是他首次獲得中國內地大學此項榮銜。
所以,賓主甫一坐定,李光耀和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秦紹德、校長王生洪之間的交談,就從復旦、從人才開始。復旦的特色、發展前景和目前中國大學教育的情況,問和答之間,流露的都是對人才的高度關注。
關注人才,一直是李光耀的施政要舉和他對世界發展理解的一種解答;趯喼薨l展情況的了解和認識,他從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建立好政府,非有優秀人才不可。
李光耀認為:“不論政治體制有多好,差勁的領袖仍會給人民帶來傷害。相反地,我見過好些社會,盡管缺乏健全的政治體制,卻管理得很妥善,正因為有優秀強悍的領袖當政!蓖瑫r,他分析道:“新加坡最關鍵的發展因素,在于部長能力高強,并擁有一群素質高的公務員作后盾……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小國,新加坡人才不算少,這是新加坡的福氣。因為我們有幸吸引了許多青年才俊到新加坡來受教育,他們學成后留下來工作、投資,為本土原有的人才增添實力。我們努力不懈地在海內外招募人才,以彌補受過良好教育者家庭成員不多的不足。這是新加坡能夠保持卓越表現的原因。”
言簡意賅交流后,李光耀起身進里屋去換博士服。我們抓住時機采訪:“李資政,聽說您準備出一本關于學習漢語的書?”“是的。”他的新聞秘書補充道:“這本《學語致用:李光耀學習華語心得》,6月份就要出版!
“這是不是進一步表明,李資政不但自己對學習中文很有熱情,而且還積極倡導新加坡國人學習中文?”
“是的,要以自己學習的精神,鼓勵大家!20多年前,當時擔任總理的李光耀在新加坡發起“講華語運動”。如今,年過八旬的他要把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和心得結集成書,足可見其對中華文化的珍視。
其中有深意。這也許正如有評論文章指出的那樣,“當面對目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無限商機時,新加坡報紙的社評提醒新加坡國民,要把握中國這一‘良機’。什么才是新加坡的最終優勢呢?是中華文化與語言”。
我們正和其新聞秘書“閑聊”間,一身博士服的李光耀出現在眾人面前,興致盎然。仿佛是被復旦的激情所感染,他欣然提筆,略一凝神,一筆一畫,寫下自己對復旦的美好祝愿。
緊接著,李光耀邁步進會場。
簡短的儀式開始,他從復旦大學領導手中接過名譽博士證書,從此成為一名特殊的“復旦人”。當即,這位新“復旦人”表達了內心的喜悅,并侃侃而談起對上海、對中國的情感與思考。
關于上海,他說:“每次來上海訪問,都對這座城市發生的快速變化感到驚喜。新加坡與上?稍诤竭\、物流、港口建設等領域加強交流!
關于中國,他說:“我們一直關注中國,中國現在的發展充滿著活力。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這讓中國人感到自豪!
又一次,身臨中國。李光耀的足跡,被他的中國視線不斷牽引?催^風云變幻的睿智,為中國和中國的發展,一次次投以關注的目光。
博采觀點
采訪,時間匆匆。而李光耀,硬朗中的笑意,端莊中的神采,已在言談舉止中一一盡現。
作為政治家的李光耀,對世界的思考、對未來的展望,經年不輟。審時度勢的李光耀,對中國的關注總是長久。他以自己的觀察、思考、觀點,形成頗具李氏風格的“中國視線”。
中國和印度即將震動世界
李光耀:亞洲正在經歷巨大的轉變。環顧整個區域,各國都在對治理國家的方法和決定公共政策的方式進行變革。它們都要迎頭趕上,要和發達國家一樣繁榮。
中國和印度即將震動世界
。它們的人口加起來是全世界的40%,而且都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是8%至10%,印度是6%至7%。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開始時是外包電話服務中心,現在已轉向涉及更復雜程序的商業運作,以及環球企業的臨床研究中心。
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意識到能從彼此身上獲益良多。中印正在勤懇刻苦地研究彼此的經驗,吸取對方可取的長處,兩國將能相互激勵、共同前進。
中國渴望打造一個像印度一樣的服務領域。
印度則期待同中國一樣,在制造業領域成功吸引大量的海內外資金。
中國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李光耀:在未來發展當中,中國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個就是能源的枯竭。第二就是日益惡化的生態系統。第三就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
作為回應,中國必須有三個“超越”要完成。第一個就是要超越老式的工業化的模式,要發明一個新的可持續的模式。第二就是要避免傳統的路線,擺脫冷戰的思維。第三就是要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所以中國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繼續它在21世紀的發展之路。
許多國家都在關注中國的發展
李光耀:在20年或者30年以后,我覺得世界重心將從大西洋地區移至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中國的轉型也是十分好的。這個轉型從一個靜態的計劃經濟到高增長的動態經濟,它所取得的成績也是非常令人矚目的。而且它從世界各地吸引了很多的外國直接投資,在世界貿易以及貨物流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展。許多國家都在關注中國的發展,都在關注著中國這樣的發展會不會改變世界的現有格局……
說“中國崛起”是不恰當的稱呼,我認為“重新崛起”可能更為準確。中國一直是東亞地區的大國,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只不過過去的500年中國被歐洲競爭對手趕超了。在1820年的時候,亞洲占了世界總產出的五分之三,1940年的時候降到五分之一。盡管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三,但現在經濟的迅速增長,使亞洲占全球總產值的五分之二。亞洲發展銀行預測,到2050年的時候,亞洲將重新回到它曾經有過的地位。
薈萃回憶
一回回,中國行。
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賦予李光耀的中國視線以最生動、最直接的豐富內容。
而這些內容,總是不斷地“突飛猛進”,這又讓李光耀長久的中國視線,流轉出陣陣驚喜。
從李光耀的回憶錄里,我們讀懂:他的中國視線有個落腳,那就是“中國的突飛猛進”。
到河南,來接我的“司機”有三輛轎車
中國的突飛猛進,我在1994年9月訪問河南省時有過深切的體會。
當我抵達鄭州機場時,一列舊式紅旗轎車已在列隊等候。我知道河南不比沿海地區繁榮,卻沒想到他們還在開紅旗轎車,這種車子在沿海地區老早就被淘汰了。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們把我和時任省委書記的李長春帶到一輛嶄新的600型馬賽地轎車前。聽到李長春和司機很熟識地彼此交談,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后來有機會同司機獨處,我問他當司機能掙多少錢。他回答說自己是名副其實的車主,可不是司機。李長春本來打算向他借車子接待我,這位車主卻決定親自開車來跟我見見面。六年前這位車主還在一個工廠工作,后來經過鄧小平的倡導,鼓勵致富,他毅然下海從商,如今已是三家工廠的老板,雇有5000名員工,進行電子產品裝配生產。連這輛馬賽地在內,他共有三輛轎車。中國正在以無可逆轉之勢,瞬息萬變。
鐫刻在峭壁上的民族奮斗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領導人發展中國的動機和他們的雄心壯志,我幾乎年年訪問中國。每次訪問,我都會花一個多星期,由一位中國副部長陪同游覽各省。在這八到十天內,乘坐同一架貴賓專機,在中國各地旅游。長時間的共處,讓我有機會對中國領導人的思想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至今忘不了我們游覽過的壯麗山河,例如清朝乾隆皇帝的承德避暑山莊和長江三峽。我們搭乘渡輪由重慶沿江而下,直到三峽出口宜昌,歷時一天半。抬頭望去,在高聳入云的險峰峭壁上,一兩千年前為紀念某些事情某種感念而鐫刻的大字,歷歷在目,讓人不禁肅然起敬。它回蕩著的,是一個民族披荊斬棘、掙扎求存的奮斗歷史……
聽福建鄉音,那是新加坡人所熟悉的
廈門和鼓浪嶼是令人難忘的。在那里,我們第一次在中國聽到新加坡人很熟悉的福建鄉音。為了應付大選,我曾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學講福建話。在廈門聽當地人說福建話,同老師所教的一模一樣,真是讓人欣喜。
當地的菜肴都是我們常見的,卻又不太一樣。午餐時,他們做了真正原味的薄餅。煸竹筍,用必要的配菜和佐料,包在薄餅皮內做成春卷,做法跟新加坡的不同。不過,他們也有類似的糖果———可口的花生酥糖,卷起來像小型的筒狀夾心蛋糕,比新加坡的好吃。我們都知道這里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祖先的家鄉。不論他們來自福建省哪個村落,凡是要到南洋去的,多數都要取道廈門。(編輯: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