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北京召開的《財富》論壇,跨國公司群賢畢至。這表明,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跨國公司看中了我們的市場和機遇,那么我們中國企業該做些什么?
應該承認,與那些在財富論壇上侃侃而談的跨國公司相比,我們的企業還是太小兒科了。我們要從投入型增長轉向技術型增長,要改變低成本出口的狀態,以優質產品和品牌走向世界,必須有一批可以和這些跨國公司相當的企業。所以,財富論壇以后,我們首要的任
務是把企業做大做強。
把企業做大做強,不僅是把規模擴大,還要有質的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企業正面臨一次生死存亡的轉型。轉型成功的企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轉型不成功的企業,無論今天有多大多顯赫,都難免滅亡的命運。企業轉型正是完成從不規范的民企和傳統意義上的國企向現代企業的質變,或稱為飛躍。
現代企業的基礎是產權明晰,產權明晰的最好形式是股份制。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只要做大,一定要走真正的股份制之路。這里強調“真正的”,就在于現在許多號稱股份制的企業是一股獨占、一股獨大,或者沒有獨立決策權的假股份制。名稱變了,實質并沒變。真正的股份制應該是股權多元化,股權相對集中,而所有權與經營權又是分開的。這樣的企業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實體,有完全的決策權,除了遵紀守法之外,不受任何人的干預。
股份制這話講了二十幾年了,理論上并沒有什么困惑,難就難在實踐上。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在股份化過程中都有外部體制與內部認識上的障礙。不突破這些障礙,中國企業很難有什么出息。政府希望企業做大,不應該從善良的愿望出發強行進行強強合并,或給政策上的優惠,而是為它們走股份化之路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當然,企業的質變并不是一股就靈,股份化僅僅是必要條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條件。在已經成為股份制的企業中,常見的現象是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正確,企業就興旺發達,這個人犯錯誤,企業就衰落。企業的董事會也好,規章制度也好,或者聽命于最高領導一人,或者形同虛設。我們把這種企業稱為人治企業。任何一個企業在起步時都是人治的,但如果這種企業不變為法治企業———制度化決策與運行的企業,衰亡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再英明偉大的人都有英雄末路,會犯錯誤。
企業從人治走向法治也是一種質變。這種質變的關鍵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對于許多企業來說,這一點也許比股份制還困難,人的本性是喜歡獨裁的,哪一個企業家在成功之后,愿意受制度的制約呢?沒有企業家的主動,人治變法治就只有靠自然規律的淘汰,但現在的形勢是時不待我啊。
人治變法治是企業制度化運行的一個方法,另一方面是在企業外部也要依法行事。我們的許多企業恰恰不習慣在法治和制度的約束之下運行。原來的國有企業是國家的驕子,繼承了計劃經濟下的一些特權,尤其是行政性壟斷權。他們不習慣與其他企業平起平坐,平等競爭,享受國民待遇。他們可以憑自己的特殊地位獲得各種優惠。這一切并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一些民營企業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發展壯大,它們習慣于利用法律的不完善與管理不嚴格的空子。這使一些民營企業家缺乏守法的觀念,誤以為只要膽大,把一些干部“拿下”就可以為所欲為。一些在國內成功的企業(國企與民企都有)在國外屢遭處罰,正說明中國一些企業缺乏法治觀念。守法是企業長久成功的基礎。從不習慣守法到習慣守法也是一種質變。
企業的制度轉型是做大做強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技術創新、核心技術、發展戰略和市場營銷等等。也只有從這種制度轉型開始,在以后的財富論壇上,中國企業才能和其他跨國企業平起平坐,侃侃而談,創造更多財富。(作者為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編輯:劉洋)
作者:新京報梁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