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近6個小時海上風浪的顛簸后,運載12噸臺灣農產品的“海源”號小貨輪自馬祖出發,于15日下午17:28順利抵達福州馬尾對臺小額貿易碼頭。這是自基隆港起航后,經馬祖以“兩馬”直航方式抵達內地參展銷售的第一批臺灣農產品。(5月16日《新京報》)
從媒體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度來看,推進兩岸“水果直航”已是眾望所歸。此前,胡錦濤總書記在與連戰主席的會談中,提出要“解決臺灣農產品在內地的銷售問題”。隨后中央
臺辦陳云林主任宣布,將檢驗檢疫準入的臺灣水果由12種擴大到18種;將對10余種臺灣水果實行零關稅措施;對從臺灣準入的水果,將在通關、檢驗檢疫等方面提供便利措施。種種跡象表明,兩岸“水果直航”可能率先實現。
臺灣氣候宜人,農產品品種多、產量大、品位高,而本地市場容量有限,亟須擴大出口。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單獨關稅區加入世貿組織后,其農業面臨巨大的外來競爭壓力,大量農產品特別是水果銷售經常出現困難。臺中、臺南地區是臺灣農產品的主產區,也是泛綠較為集中的地區。擴大農產品出口是這一地區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這一地區廣大選民的重要關切點。
內地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如果把臺灣農產品在內地銷售的問題解決好,對臺灣農業發展將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而且,臺灣農產品進入內地市場有很多有利條件。以水果為例,內地北方氣候干旱,水果產量低、品種少,市場供不應求。臺灣特產的熱帶水果比如芒果,銷往內地市場,將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內地方面對臺灣農產品進內地市場并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從臺灣進口的農產品占內地農產品進口總量的比重仍很低,僅為1%左右,水果進口也是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水果保質期短,包裝標準要求高,而兩岸不能直接“三通”,使交易成本升高,貿易風險加大。
內地擴大開放臺灣水果市場準入,獲得了臺灣民眾的熱烈回應。據島內媒體報道,臺灣歡迎這一禮物的民眾高達69%。實際上,作為連宋大陸行的重要議題,臺灣的農產品出口一直是島內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對臺灣當局而言,接受這一禮物將給島內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拒絕這一禮物將違背多數民意,失去大量選民。特別是面臨即將開始的縣、市長選舉,不管是否愿意,臺灣當局對此應該予以肯定,并給予正面回應,“水果直航”將成為當前兩岸“三通”的首要選擇。
從長遠發展看,僅有“水果直航”是遠遠不夠的。連戰此次在上海演講時提出,在經貿方面,兩岸應構建“共同市場”。連戰還提出,“經濟合作架構的建立不可能一步到位,歐洲從鋼鐵共同體到歐元,整整走了50多年,半個世紀。有一個開始就是一個重大的意義”。連戰實際上是提出了兩岸經貿發展的遠景藍圖和目標模式。
構建共同市場,首先要消除貿易壁壘,降低關稅,實現投資貿易自由化。在此基礎上實現所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包括人員、資金、貨物、技術等,實現整個經濟貿易政策的協調和統一。與WTO相比,共同市場安排具有方式靈活、對象可自主選擇、內容可協商決定、易見成效等特點。目前,“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已經簽署,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香港經濟起到了預期的促進作用。CEPA的成功,能夠給兩岸經貿關系以有益的啟示,對臺灣產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如果內地和臺灣能在和平構架下,朝“共同市場”方向發展,兩岸就真正能夠實現“互利”、“雙贏”。如果臺灣經濟繼續拒絕和內地經濟一體化,那么臺灣經濟就可能逐步被邊緣化。臺灣以前賴以驕傲的“亞洲四小龍”時期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就將逐步成為明日黃花。
因此,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發揮海峽兩岸各自的比較優勢,促進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使臺灣經濟搭上祖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嚴啟發(北京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