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小作坊,大都市的人們或許還需要在腦子里檢索一番。但對于食品小作坊應不應該管理,人們的觀點絕大多數都是肯定的。
在北京街頭,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行人。
趙志先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讓記者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對小作坊問題談得頭頭是道
。他認為,食品安全是關系到千家萬戶身體健康的大事,小作坊加工出來的食品當然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管理。趙先生認為,應對分布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的食品小作坊在監管上多花些氣力。他認為,郊區縣及農村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種類很繁雜,其產品主要有幾類:一是半成品,如為本村鎮居民加工香油、面粉的;二是加工大眾食品的,如豆腐、豆腐皮、饅頭、面條、油條、包子等;三是加工本地特色食品的小作坊,如加工涼皮、臭豆腐干等。另外還有加工配餐食品的,如加工泡菜、小咸菜的,規模稍大些的還有加工食品罐頭的。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分類管理,對當地問題較多的食品作坊,實行重罰,或者通過政府公示其產品質量的手段,督促其嚴格按照衛生質量要求生產。問題嚴重的,或屢教不改的,應該堅決取締。
趙先生分析說,這些小作坊的特點之一是布局分散。就經營方式而言,主要是坐商和行商兩種。第一類多為前店后廠式的,比較好管理。第二類是在自家加工,流動銷售,管理難度較大。政府部門需要對這些小作坊設立從業門檻,比如要求從業者必須定期進行健康狀況檢查并在經營場所、游動車上明示健康合格證書等。
張淑英老人退休后幾乎天天和老伴去西山遛早,回來時常買些豆腐帶回來。她說,那里的豆腐雖然不是什么正規廠家做的,但小作坊用傳統工藝做出的東西有味道。“對小作坊當然應該管。”老人對吃的東西要求是很高的,她認為,管好這些小作坊不難,難就難在幫助從業人員建立起道德意識,做買賣要講“良心”二字。“小作坊那么分散,誰能天天看著他們,像打籃球似的一對一地防著,不太現實。”
老人的主意是,“周期性地不定時對小作坊進行產品抽查。然后將結果釘在小作坊里。有問題的食品,看誰還敢買,除非他不要命了。政府只要給老百姓把關就行了。”
劉先生是政府公務員,他認為,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飲食構成都不同,情況也差別很大,所以在對小作坊的監管上不能搞一刀切。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從業標準。對小作坊,要通過辦學習班、宣講國家法律法規等形式,幫助、引導他們提高認識,讓他們知道食品質量的重要性和出了問題對他們自身和他人的損害。要監管與幫扶相結合,根據產品分類區別對待小作坊。鼓勵加工特色食品的作坊主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使產品上臺階,政府對這些小作坊要適當采取獎勵政策,如在貸款等方面予以支持。扶植他們擴大生產規模,讓地域性很強的特色產品走出局部市場,打入各地市場,一步步做大、做優、做出名氣和品牌。許多地區的特色產品很受人們青睞,但受生產手段、生產能力的影響,以及作坊主認識上的局限性所限,作坊主小富即安的觀念比較普遍。如果他們能夠改變觀念,把生意做大,生產能力不斷擴大,上升為生產企業,監管起來就會相對容易些。
對于食品小作坊的監管,不是哪個部門一家可以管得了、管得好的,也不是光靠政府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的,這項工作需要政府統一牽頭,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關注。人口眾多是國情,也是優勢,發動消費者監督小作坊、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對存在問題的產品,建立起舉報機制,增強人們的質量意識和守法意識,小作坊才能管好,才能杜絕食品安全隱患。劉先生如是說。
劉先生建議,對那些不法商販,特別是小作坊,要建立全國性或地區性的登記備案制度,如同金融系統正在建立實行的信用等級制度,讓不法之徒付出代價,消除僥幸心理;注重發揮市場引導的作用,各級政府通過定期公布的方式,對人們投訴的、各管理部門發現的存在質量問題的小作坊進行曝光。
同樣在政府管理部門工作的武先生提出,對小作坊的監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本地的哪些小作坊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哪些問題是關鍵性的問題,都要清楚。
作者:本報記者 韓維陽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