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齊建國認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須走“特色”路
4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環境與發展中國論壇”上,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齊建國提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走政府、企業與市場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目前,循環經濟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還面臨著一些制約。首先是制度安排問題,我國尚沒有形成適合區域性循環經濟網絡發展需要的經濟機制和政策體系。目前國內循環經濟主要在企業層次以示范企業的清潔生產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業內部循環利用資源的方式展開。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規模效益和區域集聚效益,難以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的網絡。截至目前,中國尚未頒布比較詳細的促進循環經濟的政策清單,對于發展循環經濟還沒有明確的優先領域和產品目錄。中國推進循環經濟主要是以環境保護為目標,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環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涉及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和法規,主要體現在環保法律和法規之中,在國家主流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中,還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基本內容。這也是各項政策缺乏協調的原因之一。
齊建國認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中國循環經濟的“特色”之路,包括4個方面:
首先,中國不能繼續走發達國家從末端治理角度發展循環經濟的道路。必須從源頭做起,在重視廢棄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時,從資源的開采環節就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進行產業布局和優化產業組織,促進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
其次,通過規模經濟和企業集聚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后發國家,我們必須發揮后發優勢,以規模經濟的形式進行產業組織構造,不能任由企業自己走原始積累然后再發展規模經濟的道路。這里的規模經濟指單個企業應達到經濟規模和小企業在區域內的集聚分工與網絡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難度大,也與產業分布過于分散化、小型化有重要關系,不利于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綜合治理。
第三,必須走政府、企業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政府的環境保護政策、資源節約政策仍然是當前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盡管很多學者都指出,循環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環經濟發展首先以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為目標,即以解決經濟發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為目標,因此,沒有政府和立法機構的強力干預,市場機制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對于一個處于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建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則和制度創新比技術更重要。
第四,走循環經濟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道路。循環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但它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和資源短缺與環境壓力的全部問題。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還必須同等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和材料,對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進行替代,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
作者:本報記者 王婭莉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