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傳統的生產方式,可以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生產的食品其實是很多的,尤其是豆制食品、醬油、醋、面粉等涉及到老百姓每天飲食的產品更是如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老百姓對食品安全要求的迅速提高,依然完全按照傳統的模式生產已經不能確保食品安全了。如何解決目前小作坊大量存在的問題,不同產品是否應該有不同的管理標準呢?這些問題恐怕只有業內人士才能說清楚。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兩位食品專家。豆制食品行業:小作坊必須“砍”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制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振山是一位在我國豆制食品生產行業工作了30多年的專家,他目睹和經歷了我國豆制食品行業的發展過程,在他看來,豆腐小作坊必須“砍”。
張振山認為,豆腐小作坊的最大弊端是生產設備落后,衛生條件差。他說,豆制食品生產是低利潤的行業,所以只有實現規模生產才能出效益。但是,小作坊因為資金、設備、生產條件等的限制,不可能依靠規模來獲得利潤,他們只能依靠使用極其便宜的原料、特別落后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方式,以及摻雜使假等手段獲取利潤。以生產方式為例,一般來講,正規企業僅對原料的處理這一項就有多道工序,干選要經過篩選、比重去石、除塵三道工序,之后還要經過水洗等工序。這樣,每噸原料要產生包括玉米粒、草棍、羊糞等在內的多種雜質80公斤,雜質率達到8%。但是,對于小作坊來講,他們根本沒有對原料進行干選的工序,清洗設備也只有一個大桶,他們也不愿意給自己添“麻煩”,這些雜質往往作為“原料”被磨進了豆腐,產品質量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規模算是小作坊呢?張振山認為,界定豆制食品生產企業是否屬于“小作坊”,要以其是否具備最基本的生產設備和衛生條件為準,一個最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生產面積是否達到150平方米,這些場地用于安放各種必需的設備,堆放原料、廢料和產品;而這些設備要能滿足的生產量是每小時投料50公斤,這是一個最小的生產規模。
目前,有關部門對各地的調查結果是“小作坊產品”在一些地區的市場占有量還比較可觀。于是,有些人開始擔憂,如果“砍”掉了小作坊,會不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呢?對此,張振山認為,根本不必有這樣的擔憂。正是因為“小作坊產品”占據了市場一定的份額,影響了很多希望向這個行業投資的企業界人士的積極性。一旦小作坊被“砍”掉,讓出一部分市場空間,立刻會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型豆制食品生產企業投入其中。醬油行業:企業只要符合國家要求就行
在我國,醬油生產行業門檻比較低,近些年來,一些人看好醬油行業的良好市場前景,紛紛擠進這個行業。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建起來的只是些土法制作的小作坊,生產設備和產品包裝都極其簡陋。那么,調味品行業內部的人士如何看待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呢?
中國調味品協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她對“小作坊”這個提法表示不理解,她認為再小的生產企業,只要生產出的產品符合國家的有關要求,就沒有理由“砍”掉它們。那些不符合國家要求的產品是假冒偽劣產品,那些生產單位根本不能算是生產企業,只能是黑窩點。其次,當記者提出醬油行業是否有一個基本生產條件的標準時,她表示很難有這種標準,只能以產品作為標準來衡量。
記者在采訪時還聽到一些業內人士稱,在醬油行業,小作坊還將會在未來一定的時間內存在,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它們終將會被淘汰。
作者:本報記者 丁 瑩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