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在北京國際科技會展中心的一個大會議室里,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總經理鐘正先生以其平實的語言介紹著UL的企業精神。臺下,絕大多數內資認證機構的法人代表或負責人靜靜地聽著。
這是4月7日至9日,國家認監委在北京組織的認證機構負責人培訓考試及機構經營戰略研討會上的一幕。這一次,國家認監委邀請了5家具有良好國際聲譽的國外認證機構的高級
管理人員和兩家國內知名認證機構負責人介紹本單位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
說起舉辦此次活動的初衷,主辦者可謂用心良苦。國家認監委認可監管部主任生飛告訴記者,在這里介紹經驗的5家外資機構都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英國勞氏集團甚至有250年的歷史。他們不僅有著豐富的經驗,更有著優良的企業精神。作為政府部門,在強調采取措施加大對認證市場的監管力度的同時,國家認監委更希望能夠給認證機構創造一個機會,了解什么是有信譽的企業。使我國的認證機構能夠逐步樹立起遵守法律的自覺性,以規范的市場運作保證認證工作的有效性。
按照加入WTO的承諾,我國包括檢驗、認證行業在內的服務貿易要在入世之后的5年開放市場,具體的時間表就在今年的12月11日。
那么,我國的認證機構到底應該怎樣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現在,他們又是處在怎樣的一種狀態下呢?業內人士認為,認證機構今后隨著形勢的發展只有3條出路:一是走集約化道路,也就是一家機構能夠開展幾乎所有的認證項目。這樣規模的公司從世界范圍來講數量都極少。中國不可能有太多的集約化機構,多數機構都要走第二條道路,即專業化機構。國際上排名前10位的認證機構多數屬于專業化機構。這就需要認證機構在分析自己的優勢領域的基礎上,細分市場,爭取差異化發展,獲得共同發展。如果這兩條路都行不通,這樣的機構只能依靠代理其他機構特別是外資機構業務的方式生存。
基于這樣的發展趨勢,生飛認為,我們的認證機構要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建立長遠眼光,端正自己的經營理念,以創造機構的信譽和價值為第一要務。他說,我國許多認證機構的經營者至今仍然把賺錢當作最重要的任務。這不僅違背了認證機構是非盈利性質的中介組織這一理念,更造成了為賺錢而不惜以犧牲認證有效性,進而嚴重影響認證事業信譽的后果。這種短期效應也使認證機構本身失去了發展的后勁。
第二,經營者應該盡快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并作出適當的戰略調整。目前,許多外資機構已經在對中國的認證市場進行預測后制定出了今后5年的發展計劃。相比之下,我們的認證機構則顯得比較盲目,其實他們也有自己主營的業務,卻沒有很好地研究市場的發展空間。當然,一部分認證機構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了,在研討會上就已經有機構在咨詢有關加盟的問題了。
作者:本報記者 丁 瑩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