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番禺區一位菜農昨天對記者稱,為避免買到假化肥、假農藥,他每次買肥料時都用嘴嘗嘗,咸一點的就是真貨,不那么咸的就是假貨。至于不能放進嘴里來嘗的農藥,他就要放到鼻尖前聞聞味道。
農民難辨真假化肥
菜農胡叔在珠江農場種了5畝韭菜,他曾屢次遭受假化肥、假農藥之害。他說,韭菜對肥料要求很高,他們平時使用的化肥尿素含量一般都在35%-45%之間,而假貨含量甚低,根本滿足不了韭菜生長的需要。一旦用了假貨,韭菜的產量和品質都會嚴重受損。
日前,記者在番禺區萬頃沙鎮沙尾一村采訪了農民黎先生。他說:市場上假冒偽劣的化肥品牌很多,我們農民很難辨別其真假。只能等化肥施放到田里一段時間以后,才能看出它的肥效是否像包裝袋上宣傳的那么大。
在附近珠江農場種韭黃的菜農唐叔則表示,市場上各種真假難辨的農藥化肥,比經常來光顧的臺風和病蟲害還讓他們頭疼。他和妻子用10畝地種韭黃,每個月光是在農藥、化肥上的支出就接近1000元。前年11月,他買了9包50公斤裝的湖北產某品牌復合肥,撒到田里后過了很長時間還是毫無效果。看到苗頭不對,他只得趕緊重新買了別的品牌的等量肥料,進行補施。“否則的話,兩個月下來,至少要虧損上萬元。”
對此,廣州市農業局市場與經濟信息處副處長袁彬告訴記者,這種辨別農藥化肥的方法很不科學。事實上,農民買到農藥、化肥和籽種等各類農資產品以后,除了直接申請質量監督部門進行技術鑒定以外,簡便易行的辦法是,查看包裝袋的生產許可編號。如有懷疑,可以給植保部門打電話進行查詢。因為農資產品目前實行的還是特許生產、經營制度,每個合格的產品都有一個編號。如果農民買到的產品編號與植保部門登記的一致,就可證明是正品,質量可以放心。否則,就是假冒產品。
銷毀40噸假冒農資產品
為了加大對假冒農資的打擊力度,讓農民買到放心籽種、化肥和農藥,袁彬表示,從今年春耕開始,廣州市農業局將采用打假、扶優和向農民傳授經驗相結合的辦法,全面整頓農資市場秩序,力爭用3年時間,使全市農資制售企業的誠信度達到90%以上。
在打假方面,今年市農業局將對種子、化肥、肥料、獸藥和飼料等重點農資產品開展重點整治行動,尤其著重在春秋兩季耕種季節,對五山、一德路、白云區南方種業中心市場等幾家重點農資市場進行集中整治。制售假冒農資產品案值超過5萬元的,還將移交公安機關,進行立案查處。從今年1月-3月,該局共出動執法人員226人次,對146家農資經營企業進行了打假檢查,銷毀假冒偽劣農資貨值89萬元,立案查處案件13宗,罰沒款2.6萬元。3月15日,該局還聯合質監、工商和公安等部門,在番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銷毀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暨春耕護農打假動員大會,集中銷毀近年來查獲的143個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共計40.2噸,其中假冒偽劣和違法銷售的高毒農藥37.2噸。袁彬表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氛圍,對制售假冒農資產品的不良商家形成震懾作用。”
廣州從今年起,以南方種業農資中心市場為示范點,對農資經營企業建立并實施信用管理制度。按常年抽查結果的合格程度、有無發生過坑農害農事故記錄等,把農資企業的信用度分A、B、C三級,分別掛守信用綠牌、被警示黃牌、嚴重失信經營黑牌。對掛綠牌的企業,予以表彰獎勵;對掛黃牌的企業,增加檢查頻率,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對掛黑牌的企業,則要在新聞媒體予以曝光,并建議有關部門吊銷其營業執照。(編輯:盛秀華)
作者:廣州日報葉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