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弗吉尼亞進行的科學研究,英國《旗幟晚報》的報道,大西洋兩岸的消息傳遞最終在中國制造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公共衛生事件”。沿著事件始作俑者《旗幟晚報》的報道,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一科研項目的負責人PeterVikesland。
刷牙,還是不刷牙?現在似乎都成了一個問題。
廣州的鄧先生過去一直比較偏愛高露潔的牙膏,但這兩天卻不得不為選擇牙膏而頗費思量。事情的起源于國內媒體4月17日關于“高露潔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報道。其大意是,根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數十種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潔品,當中包括高露潔等品牌的產品,含有化學物質三氯生,這種物質與經氯消毒的自來水接觸后會產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羅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種可能致癌的物質。
隨著這則消息在中國的擴散,高露潔在中國消費者中的品牌信任度迅速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鄧先生只是其中之一。截至4月19日上午8點,據新浪網的網上調查表明,88%以上的消費者原來信任高露潔品牌,而現在會繼續使用該品牌牙膏的消費者不到10%。
就在鄧先生猶豫著是否應選擇佳潔士或其他品牌的牙膏時,又有媒體稱,不僅高露潔牙膏含有三氯生,像佳潔士的多合一和茶爽牙膏,以及國內市場上多種療效牙膏及漱口水中均含有三氯生。
如果這些牙膏中真的含有致癌因素,那么消費者又該何去何從?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所謂“高露潔致癌事件”,其實是由于媒體信息傳遞失真而制造的一起“公共衛生危機”。
“一篇非常差的新聞”
國內媒體的報道大多源自英國《旗幟晚報》(TheEveningStandard,國內媒體普遍誤譯為《標準晚報》)4月15日的一篇報道。文章的標題極為醒目:《牙膏致癌警告》。
這篇文章從幾個方面報道了事件的嚴重性。其一是發出“癌癥警告”:“超市里出售的數十種牙膏被點名,受影響的還包括洗潔精和洗手液等抗菌清潔產品。其二是擺出“科學依據”: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產品中含有的三氯生,能夠與水反應生成三氯甲烷。其三是介紹“產品下架”:《旗幟晚報》調查發現,包括高露潔等品牌在內的數十種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馬莎百貨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其四是提供“專家說法”:世界自然基金(WWF)毒理學專家GilesWatson警告說,消費者如果不放心的話,最好的建議是避開含有這種化學物質的產品。
顯然,這篇“有理有據”的科學報道給人的感覺就是在發出一個“癌癥警告”,但事實上并沒有一個監管機構真正發出這種警告。主持相關研究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PeterVikesland根本就不認同“牙膏致癌警告”的說法。他告訴《南方周末》:“我們絕大部分研究工作采用的是純化合物,僅僅對實際抗菌產品進行了有限的試驗,尚未涉及到任何種類的牙膏產品?紤]到三氯甲烷的生成受到溫度、三氯生濃度、水中氯的濃度、水的酸度等多種因素的強烈影響,認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會出現問題,是非常草率的。目前并沒有理由發出警告,但應該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工作!睂τ隈R莎百貨的撤貨之舉,Vikesland則認為是反應過度。
他對《旗幟晚報》的報道表示遺憾:“這是一篇非常差的新聞——如果有人稱其為新聞的話,它明顯扭曲了我們的研究工作。我講的也就是使用抗菌洗潔精時可能發生的事情,怎么和牙膏扯上關系了呢?我的名字竟然出現在這樣一篇報道之中,真是讓我非常失望!
《旗幟晚報》在報道時似乎還忘卻了科學新聞的一個慣例,沒有說明此項研究的原始出處:Vikesland等人的研究論文已被《環境科學與技術》接受,并于4月2日在該雜志網站提前發表。
“牙膏信任危機”
其實,美國和英國的主流媒體并未太多關注Vikesland等人的研究。但《旗幟晚報》的報道通過網絡卻很快引起了國內的關注。許多國內媒體由此,采訪專家,采訪質檢總局,采訪高露潔牙膏的生產廠家,忙得不亦樂乎。但此刻絕大多數媒體似乎沒有想到去查閱原始的研究論文,或是去采訪Vikesland本人。
與《旗幟晚報》的報道相比,國內個別媒體的報道在某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有媒體將《旗幟晚報》自行調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錄奉為“涉案產品名錄”;有媒體直接將高露潔全效牙膏定性為“含間接致癌物”。
就這樣,在一份英國的非主流媒體以及國內諸多媒體的渲染之下,一場“牙膏信任危機”被制造出來。媒體不僅給公眾帶來了恐慌,而且導致一種不信任的氣氛迅速蔓延。即使是一些專家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波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吳維皚教授等專家在媒體上對“高露潔牙膏致癌說”提出了質疑,馬上就有一些網友懷疑這些專家是廠家利益的代言人。
這一事件也給高露潔牙膏的生產廠家也帶來了煩惱。4月19日,廣州高露潔棕欖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務部告訴《南方周末》,該公司4月18日已經發表了一份聲明,接下來還會對媒體和公眾作出更詳細的說明。該公司在那份聲明中稱,“有關近期個別外國媒體報道中提及的實驗室研究報告,該報告中并無涉及牙膏,或提出任何針對高露潔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內容”,“大量的科學依據及長達十幾年的全球消費者之使用,充分證明了高露潔全效牙膏的有效、有益及安全性”。
“需要慎之又慎”
類似的事件,在國內新聞界比比皆是。去年7月的杜邦“特富龍”事件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本來,美國環保署發布公告,針對的并非特富龍等產品的安全性,而是杜邦有沒有隱瞞全氟辛酸銨制造特富龍涂層等材料時用到的一種助劑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的信息。但國內一些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甚至沒去閱讀美國環保署和杜邦網站的新聞原稿,就輕易地使用了諸如“有毒鍋”一類的字眼,弄得公眾不知所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還告訴記者,2001年英國一家報紙曾經刊發一條道聽途說的假消息,聲稱上海將建造一座可容納10萬人的摩天大廈。香港一些隨后也進行了報道。短短兩天,這一假新聞就出現在了國內大大小小的媒體之上。
記者們看到一個符合受眾心理需要的新聞線索,會自然地產生職業沖動,但“這種謠言的破壞力很大,它對公眾是一種愚弄,”陳力丹說,“這里面真的沒有多少道理可講,只能說明媒體有時候太浮躁了!
陳力丹曾經針對“換頭術”等假新聞寫過一篇《假新聞何以泛濫成災?》的評論,感嘆一些新聞媒體居然制造了這么多的假新聞,并稱之為新聞職業道德的悲哀。他說,社會上產生某種謠言以后,媒體的責任是去澄清事實,如今卻在謠言傳播的過程中推波助瀾。就拿“高露潔事件”來說,這一事件與科學有關,許多記者可能不熟悉科學新聞,“但只要查閱原始論文,采訪相關學者,事實也是可以澄清的呀!”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認為,媒體應該成為社會安全的守護者,把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對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危險因素,媒體不但要告知公眾,還一定要加以適當和準確的解說,告知公眾威脅程度到底有多大,讓公眾全面了解情況。在此次高露潔牙膏事件中,媒體對公共衛生安全的關注的確體現了媒體的責任,但“不能簡單地把問題拋給公眾,更不能聽風就是雨,無限制地夸大。因為,真理往前邁一小步往往就成了謬誤”。
喻國明還說,至于在采訪過程中,應該掌握兩個以上的消息來源,不能依靠孤證,這些都是基本的常識,“尤其是那些和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影響越大,責任就越大,更需要慎之又慎,多方評估!
4月19日,Vikesland在接受弗吉尼亞當地媒體《羅納克時報》(RoanokeTimes)的采訪時,重申了他同本報記者說起的觀點——“認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會出問題是非常草率的”。不知道這是否能讓人們略感釋懷。(編輯:李旭波)
作者:南方周末李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