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科院的一項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四川全年因酸雨造成的損失約113.3億元。3月31日,四川省副省長楊志文代表省政府與21個地市、州政府領導簽訂了2005《四川省岷江、沱江、嘉陵江工業污染源整治目標責任書》。“環保風暴”起巴蜀現實:酸雨“侵吞”上百億
四川,地處我國地形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擁有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屬長江、黃河上游地區,地貌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復雜
,生物豐富。這種特殊的地質地理環境,對長江上游乃至全流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擺在了四川人的面前。
近日,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為組長的生態環境專項調查已經完成。《四川省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調查報告指出,四川目前的生態環境正遭受工業污染所帶來的重創,全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損失達113.3億元。
“四川省擁有全國除海洋污染外的所有生態與環境問題。”據陳國階介紹,四川省遭酸雨侵害領域有農作物、鋼材、汽車、電視通訊轉播和建筑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的損失分別是:農作物約60億元、鋼材約7億元、汽車類約12.2億元、電視通訊類約5億元以及建筑領域的損失約29.1億元,共計113.3億元。記者看到,關乎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作物損失被列在了被害領域之首。
該報告同時強調,水污染、大氣污染、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以及噪音、環境危害、草地沙化等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同樣嚴重,其損失也“觸目驚心”,2004年,僅川化集團排污污染沱江一案,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就高達幾個億。原因:自然災害+人為造成
據專家組成員介紹,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災害和人為造成。專家指出,在當今世界上,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正在遭受環境污染和自然生態嚴重破壞的雙重壓迫,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工業化過程中做到治污與發展同步或先發展后治污。
但這樣的觀點并不表明我們贊成先污染、后治理的所謂“合理觀點”,相反,更反對以此為依據,該治理的不治理。談及生態環境污染歷程,陳國階說:“規律性并不等于合理性,關鍵問題不在于是否合理,而在于是否是客觀規律。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問題,卻值得我們反思。”
除這些自然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人為。在中國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時,其環境污染程度為什么已遠遠超過發達國家人均GDP10000美元時的水平?這就跟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發展地方經濟、追求政績而忽略或者根本就不考慮生態、環境污染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有關。同時,在這些因素之外,也包括歷史文化和管理體制原因等。整治:“一把手”負責制
調查報告上呈四川省委、省政府之后,在四川全省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強勁的“環保風暴”。
3月25日下午,四川省環保局召集中央、省、市主要新聞媒體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該局公布在重拳整治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的“環保風暴”行動中,包括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成都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的技改工程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投資5.28億元的四川盆地德陽地區孝泉———新場———合興場氣田開發工程在內的首批8個在建大型工程被責令停工停產整治。
3月30日,當地綜合性日報《天府早報》以《酸雨 一年淋跑市民12億》為題,對此次環境調查結果進行了報道。
3月31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張中偉在成都召開了全省工業污染源整治大會。張中偉強調,做好“三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重點工業污染源整治,是建設生態四川的主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會上,四川省副省長楊志文代表省政府與21個市、州政府主要負責人簽訂了2005年《四川省岷江、沱江、嘉陵江工業污染源整治目標責任書》。
張中偉指出,要繼續對“三江”進行綜合治理,強化流域內化工、制革、造紙、印染、食品釀造等水污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清理整頓和限期治理,集中整治251家重點超標排污企業,整治的最后期限為2005年12月31日。屆時,仍然不達標的企業要全部予以關閉。
會上,張中偉反復強調,要控制好環境質量,一定要落實“環保一把手負責制度”,工業污染治理成效要納入各地政府領導考核目標之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
作者:何 國 本報記者 龔志偉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