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處理醫患糾紛的事務所日前在沈陽出現,在沈陽市正開平醫患糾紛服務事務所,作為5個創始人之一的張振告訴記者:這家公司雖然是今年3月18日開業的,但醞釀了三年多。
創辦初衷:以公司的形式為患者聘請醫療、法律等方面的專家
談起創辦事務所的初衷,張振說:“當醫患糾紛發生后,由于負責鑒定的醫學會與醫
療機構的‘兄弟’關系,以及患者、家屬不懂醫學難以切中要害,鑒定結果難以令人滿意,所以,患者一直扮演著弱者的角色。”
2002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進一步保護了廣大患者的權益。但是張振和從沈陽某大醫院退休的章淑琴等人發現,患者“弱者”的地位并沒有改變,“因為他們對醫學了解不多,難以辯駁醫方的托詞,而且醫療鑒定都是由醫學會來做,缺少患方認同的觀點。當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一些患者就采取了到醫院‘鬧、罵、打’等粗暴方式。”
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患方和醫方在糾紛中處于平等地位呢?他們想到了代人解決醫療糾紛的服務機構。即以公司的形式為患者聘請醫療、法律等方面的專家進行專業的分析、咨詢。
超過預想:平均每天一個顧客
領取了營業執照等手續后,“正開平”于今年3月18日悄悄地開業了。地點不是鬧市,房子并不起眼,但是依然有幾十位“患者”走進了該機構,“平均每天一個人吧,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張振說,很多患者是來咨詢的,“我們了解相關情況并解釋后,送給他們一份文件匯編,指導他們重點查看某個文件的某部分。”
雖然到目前為止“正開平”還沒有大展身手,但是他們的工作方向早已確定了:接受患方的委托,聘請醫學專家和法律專家,為醫療糾紛能夠最后獲得公正、公平、公開的處理提供客觀的報告。同時,向糾紛雙方提供客觀的處理意見,成為糾紛雙方的溝通橋梁,化解雙方的誤解和矛盾,最終妥善解決問題。
張振說,他們主要給患方提供醫療鑒定前的觀點,“第一,我們會要求醫方提供病志、食物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國家規定必須做的全部文字記錄;第二,我們會建議患方在患部找證據,而不是在感覺上找證據;第三,在醫學會進行鑒定或者尸檢時,我們會建議其重點檢查某個部位。”
作為以贏利為目的公司,“正開平”不拒絕任何患方的委托,但是張振表示,他們不會利用專業知識為患方“煽風點火”,“比如說,患方做闌尾炎手術,留下一個疤痕,非要委托我們找醫方。這時我們就會告訴他,做這種手術留下疤痕是很正常的,我們會極力說服他,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患者看法:能有效解決糾紛
前天上午,在沈陽市紅十字醫院就醫的幾名患者聽說有“正開平”這樣的公司,拍手叫好。一位叫王靜的患者說,醫療行為是一種高風險行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任何醫療行為不可避免地潛存醫療損害風險。醫療糾紛發生后,有的醫院采取躲、藏、隱瞞等態度,而多數患者對“醫療”又不了解,所以有的患者家屬采取了過激行為,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醫務人員安全受到威脅……而糾紛卻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王靜認為,在理想的狀態下,“正開平”服務機構的成立使醫務人員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使患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醫生希望:不會為了錢而要挾醫院
沈陽市某醫院一位醫生告訴記者,雖然醫療行業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行業,也沒有醫院和醫生愿意出現醫療事故,但確實不能排除因為醫生的疏忽大意而使病人出現意外。一旦出現了醫療糾紛,醫院也希望盡快解決。所以說,社會上出現這樣的機構對醫院來說其實是件好事。作為醫生,她對“正開平”提出了兩點希望,“希望它不會因為其贏利的性質而出現任何偏差;不會為了錢而要挾醫院。”(編輯:石淼)
作者:北京青年報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