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搞表面文章,排個幾百強有什么意思”,針對這個所謂的中國質量百強排行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劉源張如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自稱對該行業頗為了解的劉源張院士,對其搞中國質量百強排行榜一事毫不知曉。劉源張坦言,為提升中國各行各業的質量管理,設立一些獎項進行鞭策、鼓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定要搞個排行榜、弄個什么強之類的,就不足取了。況且,在這些“排行榜”
、“百強”的后面,是否還存在著利益驅動就不好說了。倘若如此,這樣的“質量百強”就更沒有意義了。
在這個號稱“體現了21世紀全面質量觀,綜合考查、評價企業的全面質量水平”的“中國某某質量百強排行榜”,幾乎是克隆了一份美國國家質量績效的評分標準,總分同樣為1000分,評分標準也綜合了領導、戰略策劃、以顧客和市場為中心、以人為本、測量、分析和知識管理、過程管理以及經營結果等7大方面。但是,其評選程序與結果卻與美國國家質量獎大相徑庭。前美國質量協會主席哈林頓博士說,美國國家質量獎是非常嚴肅的,每年最多不超過5家,甚至有一年空缺。我們的評選非常嚴格,寧缺毋濫,并要求評委會專家一定要到企業內部去考察和參觀,絕對不能任由企業自己填報各項內容。
對中國質量管理頗為熟知的劉源張指著其中的一些小企業名單,“卓越績效管理是一項工程,這些小企業哪有人力、物力、時間和觀念搞這些東西?”聽說有些企業打出950的高分后,劉院士大笑,“這怎么可能,美國獲得質量獎的企業最高分也不過六七百分。這樣糊弄人也太簡單了。”對此,國務院參事、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郎志正教授說,質量管理獎項的評審應該是嚴肅的,它應該考慮很多指標,比如質量管理、利潤指標、生產效率、新產品開發等等。絕對不應該僅僅只憑企業自己上報的材料來確定,而應該深入企業實地考察。否則,評選出來的就不是真正管理好、效益好的質量百強了,而是哪個企業會包裝自己,哪個企業就是“百強”了。
這樣的“百強”就是變相的質量亂評比。因為它既不是來自顧客的反饋,更沒有市場真實的反映,而僅僅只是專家封閉式的,缺乏依據,缺乏信服力。如果照這樣評選,各行各業都可以評出“百強”、“萬強”來。再照這樣評下去,社會就亂套了。
西安科技大學質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建生看了看“質量百強”的評選表后說,現在這些條件就是再好也都無關緊要了,因為所有的都是企業自己填的,誰來驗證?真正的質量管理先進企業應該是從市場中“淘”出來的,評選者應該到企業中去、到市場里去、到顧客中去搜集真實、確切地第一手信息。這樣評選出來的強者才令人信服!
談到現在一些人動輒請一幫所謂的外國專家做顧問、做評審,幾位專家都共同表示:這不足取,新加坡根本就沒有制造業,他們的專家怎么可能了解中國的制造業。況且,中國企業想什么做什么,他們哪里知道?我們在提升質量管理的同時,需要博采眾長,但仍應以我為主。
作者:本報記者 王 越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