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今年在北京兩次賣國債中,竟然有人抬著睡床在銀行門口等號。“國債太搶手了,連我們銀行自己的員工想買都買不到。”這是銀行職員對國債熱銷狀況的形容。
國債如此熱銷,既反映了國債的公信力,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對于當前銀行利息以及理財渠道狹窄的無奈反應。作為工薪階層或退休一族,需要存錢用于孩子教育、家庭購房、醫療養老等方面,但根據央行公布的CPI指數,如果去年初存進銀行1萬元,到年底實際只值90
00多元了,就這樣還得繳一筆利息所得稅。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工薪階層在社會結構中占著主要比重,股市低迷大家不敢玩,房市火爆大家玩不起,而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卻在天天消耗著普通百姓的資產。
普通百姓也許弄不懂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影響他們行為的是非常現實的東西:存進銀行的錢所獲得的利息無法彌補物價上漲的損失,如果有某種機會,并有高于銀行利率的誘惑,他們自然會將錢轉向收益高的方向,甚至會將錢托付給收益更高的“地下金融”。前些時候媒體就講述了中國金融的“恐怖”故事:一些存款人正在逃離正規的銀行系統,轉而把錢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非正規金融系統中,這個數額已達1萬億元。因此,如何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本要素,而當前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保證老百姓口袋里的資金安全,否則,社會和諧就會留有巨大的隱患。對此,有關部門,特別是金融界需要認真考慮,盡快拿出辦法來,切實保障百姓的既得利益。
排隊“搶購”國債的人,大多是工薪階層特別是“銀發”老人,那些能承擔一定風險的中等收入階層其實也面臨同樣的難題,但他們爭不過那些大款和大戶,退一步說,既然國債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保值品種,為什么不能想辦法讓老百姓也多買點呢?市場經濟讓大多數人告別了國家包養終生的時代,指望依靠政府和就業單位來解決自己養老已不現實,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因此,個人資產增加是每一個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這就對銀行個人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
據資料統計,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國的個人銀行理財業務每年的平均利潤都高達35%,年平均贏利增長12%—15%,遠遠優于一般的銀行存貸款零售業務。然而,中國的銀行卻讓老百姓失望,即使是作為上市公司的幾家大銀行,其大多還在靠存貸款業務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其他金融服務還遠遠沒有跟上,不能滿足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金融市場不斷對外開放,如果國內金融機構的服務長期不能令人滿意,許多人很可能轉而選擇外國銀行。目前,已有個別人巧立名目暗中“洗錢”。
面對巨大的個人存款與投資渴望,內資銀行必須迅速轉變角色、搶占先機。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老百姓的收入也年年增長,但是如果在一段時間后,國債依然是“搶購”的主要“金融產品”,新的金融服務項目仍不見起色,那就意味著我們的金融改革是不到位的,至少老百姓不滿意。(編輯:李旭波)
作者:華南新聞顧一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