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的產品不準出廠和銷售”,早在1986年國家發布的《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就曾這樣明確規定;1993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更加明確了這一點:“產品質量應當檢驗合格,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食品質量檢驗,在日常工作中筆者卻發現,一些食品企業在生產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致使大量的不合格產品得以從容“走”出廠門,步入市場。一、“無檢驗能力,干著急”
一些小型企業,沒有必要的檢驗能力,產品生產出來后,只是看看摸摸聞聞嘗嘗,便憑“經驗”想當然地“判定”其合格或不合格。于是,大批的不合格產品便在不知不覺中溜出了廠門。某奶制品廠生產的含乳飲料被質檢部門抽檢時檢查出三項指標不合格,對此,該廠廠長卻顯得無可奈何。他說:“我們也不想讓不合格食品出廠,可由于資金緊張,沒法上化驗室,只能干著急。”二、“設備出故障,沒辦法”
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其生產設備有時會出現一些故障,而且一些故障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產品質量。一些企業為了趕產量,創效益,有時就不再考慮產品質量了。一位廠長說,生產設備出現故障是一種較特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企業的生產技術負責人在產量與質量上往往感到特別為難,因為如果要保證質量,勢必要影響產量,這個時候,為了要完成生產任務,企業往往還要“正常”生產。三、“怕損失太大,請理解”
某市質檢部門在一家面粉廠檢查時,發現成品庫中有一批小麥粉屬不合格品,企業對此知道的清清楚楚,因為在他們的出廠檢驗記錄中有明確的記錄。然而,其中的一部分還是出廠了。該廠廠長對檢查人員說:“說實話,我們確實知道這批不合格的面粉不該出廠,可是如果不能按時交貨,企業損失太大了,請你們理解。”四、“按合同生產,有啥錯”
國家有規定,產品有國家或行業強制性標準的,不允許簽訂質量要求低于強制性標準的產品購銷合同。但是由于企業對有關規定不甚了解,所簽合同中產品質量要求有時會低于強制性標準,換句話說,企業在按合同生產不合格產品。盡管如此,一些廠長對有關部門的指正還很不了解:“我們按合同生產,有啥錯呢?”
作者:張軍鵬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