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將“穿透”所有領域,產品的技術壽命越來越短,組織的邊界,從最初的“單體(企業)”發展到“鏈狀”乃至到“網絡”,組織及其所依存的環境都處于不穩定之中。在多變代替穩定的系統環境下,只有深入實際不斷分析事物變化,才能了解質量系統未來的發展規律。
美國歐文·拉滋洛在對實施TQM的企業進行調研后指出:“TQM關注的是今天,但不能
有效地預測明天!痹诙嘧兊沫h境中,管理的重點不只是維持,重要的是創新。
創新的首要問題是提出創新的視角和路徑,即理論支撐,將質量系統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研究的依據是:首先,質量管理的對象已擴大為產品、過程、體系至組織;質量系統范疇已經超出組織自身的邊界,演化為由顧客、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員工、股東以及社會五大利益相關方所組成的價值交換和利益相關的復雜網絡,它們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相互利益交錯關系,決定了質量系統具有了生態屬性;而質量對于這種復雜質量系統而言,已經成為系統整體均衡的外在功能表現。
其次,質量系統的邊界已是網絡的形態。網絡系統是由節點(組織)和通路(關系)所構成,網絡式的復雜系統結構不是靠力支撐的平衡來維持的,而是靠彼此之間相互適應、糾正個體變異離差的循環和信息反饋來維持的。這種復雜系統中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不是“結構的”平衡。不是埃菲爾鐵塔靠大梁對接支撐的永久的結構平衡,更類似雜技表演的人梯式的、靠人與人之間力量平衡互動結構,顯然呈現出一種復雜的非線性系統。
再次,迅速變化的現代市場環境中,質量系統失去了穩定演化的條件,現代市場中的時間概念已經是以產品和技術更替的頻度和強度來校定,大大壓縮的“自然時序”,使得在過去穩定的環境中長期演化的過程被濃縮為現代市場環境中的短暫時光。
迅速變化的市場生態環境,為生態學作為研究質量管理理論的方法論提供了條件。在動蕩的環境下,組織與相關方所構成的質量系統與市場環境均呈現出明顯的生態系統的特征。面對動蕩的市場生態環境,必須采取協同進化的方式,即適應市場變化的同時,它們的適應能力又將同時改變市場,進一步又需要適應新的變化了的市場,循環不止。
因此,以生態系統演化的視角來看待和理解質量系統是適宜的。
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作為理論研究的路徑,我們將組織生態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引進到質量管理中,借鑒基于上述理論所形成的眾多生態學,如進化生態學、工業生態學、金融生態學、語言生態學等等,進一步提出了質量生態學。
質量生態學(QualityEcolo?鄄gy)研究的內容,就是以復雜系統演化的觀點,研究質量與質量管理的演化規律;研究質量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屬性的形成、演變與質量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質量系統在質量環境條件制約下,質量生命周期的基本規律;研究由質量生態位所表達的質量系統在質量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質量群落中質量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質量群落中相互關聯或相互競爭,共生以及協同進化的規律;研究品牌生態與壽命及其演化規律;研究質量生態倫理的形成及其演化規律;以及研究質量與質量管理在演化過程中,與環境友好、協同進化的生態質量的控制問題等。
業內學者試圖運用組織生態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理論,對傳統質量管理理論進行創新。質量生態理論的研究還剛剛開始,很不成熟,上述有些內容尚需進行艱苦地探索和不斷的完善,有些觀點還有待實踐的驗證等等。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對他學生著作的評語中這樣說:“維特根斯坦(羅素的學生)的這部新作所包含的一些理論是新穎的、極有創見的,而且無疑是重要的。它們是不是正確,我不知道。但是從我已讀過的東西來看,我深信他應當有一個機會來把它們完成,因為當其完成時,將不難判明它們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哲學!蔽覀兤诖|量生態學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意義:
1)生態學研究的對象是復雜系統,系統內部為數眾多的組成元素、成員或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得系統呈現出復雜的功能或特性;并且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
2)生態學研究的系統是非線性系統,系統整體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線性加和,并且微小的擾動有可能在系統內部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非線性系統的分析只能是系統整體綜合功能特性的分析。
3)生態學研究的系統具有不確定性,系統未來的運行方向不僅是基于系統過去演化軌跡和目前系統的狀態,還必須結合當前的環境條件和環境變化因素進行調整。(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