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來,穿著藍布衫,提著鳥籠上茶館,邊品茶,邊賞玩紫砂壺、鼻煙壺、玉器、核桃雕、牙雕、紫檀木雕等,邊欣賞小件單色釉瓷瓶、銅鏡、扇面……然后,上琉璃廠古玩集市逛逛,尋覓一些奇異的古玩、書畫、碑帖,這似乎成了京城遺老遺少中的老古玩家的典型圖景。事實上,這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一個美好的回憶。由于古玩題材電視劇的播出,在常人眼里,古玩只是中老年們的賞玩領地。
當歷史的步履跨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改革開放的中國進入了一個古玩賞玩復蘇期。當時出現了一批工薪階層收藏家,成為收藏界的主角,如當時上海的五六十歲的老年算盤收藏家陳寶定、筷子收藏家藍翔等可以作為代表。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一批下海的文人、作家、書畫家,及一批先富起來的股票投資者、私營企業者等也開始介入收藏領域。藝術品拍賣又開始出現,古玩又作為一種行業在各城市復蘇,各地的古玩街、古玩城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時期有代表性的四十余歲的中年收藏家有北京原出版社編輯、小說家,后成為陶瓷、家具收藏家的馬末都等人。
進入新世紀后,古玩收藏群體進一步趨向年輕化。先說拍賣市場,京城、上海、廣州等地的年輕的中青年富豪成為主力,成為拍賣市場的強勢群體,尤其是前年非典之后,京城拍賣行的行家們感嘆看不懂了:每次拍賣會,都會出現差不多是一半或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年輕的新面孔,舉牌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的競爭者大都是中青年富豪或其代表,具體年齡有不少為三十歲至四十歲之間。
再談古玩集市。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海藏寶樓古玩市場等處,現在已出現一批十七八歲至二十余歲的青少年收藏者。這批青少年收藏者,一部分是受父輩收藏家影響介入收藏,他們屬于改革開放后家傳的第二代收藏者;另一部分人分別是就讀于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校文物保護專業的十七八歲的中專生,就讀于上海工會管理干部學院文化市場經營管理專業的二十來歲大專生,就讀于復旦大學文博系的本科生,及參加旁聽各類成人職業學校古玩專業鑒定課的年輕學生等。
據介紹,上海古玩收藏界曾介紹過幾個年僅十歲左右的小集報家、小集郵家,嚴格地說,這些小收藏者背后幾乎都是父母在“垂簾聽政”,還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小收藏家。而在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校,已出現了不少名副其實的十七八歲的青少年“收藏家”。他們在帶班老師王志英等老師的帶領指導下,從手把手地辨古玩真偽,到半獨立、全獨立操作,淘買古玩收藏品,其中一個青少年收藏者,在父母的支持下,已購買了將近二十萬元的古玩收藏品。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古玩青少年收藏者,已經在我們這個城市出現,收藏界后繼有人。文物古玩專業教學從中專生、大專生、本科生到研究生,已出現一個較合理的教育梯臺,這種適應于當今文物保護、古玩行業的教育態勢,今后將更趨向階梯化、成熟化、規范化,這無疑是令收藏界雀躍的。
古玩收藏趨向年輕化,古玩收藏同時趨向專業學校教育化,這對我國文博事業的發展,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規范,古玩行業的繁榮,都是很有益的。
因為一件五千多年前的彩陶瓷,一張唐代的碑帖拓片,一幅宋元時期的水墨畫,一片明清時期的木雕花板,都是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及愛國主義教材,可以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并讓其感悟其中的文化密碼、歷史奧秘,古玩收藏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
當然我們在為古玩收藏趨向年輕化叫好的同時,也應該告誡那些年輕的富豪們,在你高價獲得一件古玩藝術品的同時,你可能還沒有同時獲得這件古玩藝術品的靈魂。就像你獲得一位美女之后,還要真正獲得她的芳心,那才是古玩收藏的關鍵。拜師學藝沒有幾年功夫可以完成的,要苦學一輩子呢。因為有時古玩也像股市一樣,深不可測!(編輯:盛秀華)
作者:勞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