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碧瞥娙硕拍恋脑娋浣o清明節渲染了一層憂傷和詩意的色彩。蒙蒙春雨中,攜親人同游于先人墓前,灑一杯米酒,獻一束鮮花,或淺吟低唱或靜立默思,既遙寄了哀思又可踏青賞春。積郁了一冬的濁氣為之舒放,“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古人稱其為清明節大概也是取此意吧。
清明本應是個憂傷與詩意并存的時節,然而媒體報道的一則消息卻讓筆者哭笑不得。據北京晚報報道:今年祭品中除了傳統的鞭炮、火紙、冥幣和紙扎的“舊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外,還有新“三大件”(電腦、轎車、別墅),甚至出現了紙扎保鏢、私人醫生、護衛隊、偉哥、安全套、直升機、旅行支票、國際護照、麻將、金條等。燒紙錢、冥幣已是民族傳統中的陋習了,現在連國際護照、偉哥、安全套都要燒,真真叫人為之氣結。如果任此等烏煙瘴氣彌漫開來,清明節恐怕得變成封建迷信思想復辟的“請神節”了。
移風易俗由來已久,清除民族傳統中的糟粕也已成為社會的共識。為什么喪葬奢侈之風有愈刮愈烈之勢?想來無非兩點,一是精神文明建設沒有跟上物質文明的發展。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傳統中一些陳腐觀念還潛藏于人們的心中,現在有條件了,就冒了出來。二是愛慕虛榮和相互攀比的心理!摆じ笔欠翊嬖,死者能否享用到燒給他的物品,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與其說是“捎”東西給死者用,不如說是燒東西給生者看。你燒紙房子、紙汽車,我就燒紙別墅、紙飛機……一些地區“薄養厚葬”的現象———父母生時不聞不問,死后卻風光大葬———更是虛榮攀比心理的典型寫照。倘若死者真的泉下有知,他們在用這些物品的時候會做何感想,是怨自己活的太長還是恨自己死的太早?個中滋味,喜乎?悲乎?
煙霧繚繞、紙灰飛揚、鞭炮震耳,這樣的祭奠方式不僅污染了環境,浪費了錢財,任其發展下去最終污染的可能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然而治理這些借掃墓之名行迷信之實的愚昧行為,僅靠管理部門的強制規定是不夠的,它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上海一些墓園推出“鮮花換鞭炮”的服務,既規勸了掃墓者的不文明行為,又被大家樂意接受;一些年輕人在網上為死者建立一個網頁,你可以送上一束燭光、一捧鮮花,也可以留下一段文字來表達你的懷念之情,既方便又時尚……這些都不失為可行的好方法。如果這樣的方法多一些,還清明節以“清明”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薛 飛
。▉碓矗罕菊驹瓌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