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的前門大柵欄商業區,是老字號扎堆兒的地方。過去,北京人有“頭戴馬聚源,腳蹬內聯升,身穿八大祥,病問同仁堂”一說,其中提到的這些以經營帽子、布鞋、綢緞和藥品等聞名的百年老店最早就從此處發跡。出正陽門南行,在大柵欄街對過,還有一條很有名氣的胡同,叫鮮魚口,在它周邊的全聚德烤鴨店、都一處燒賣館以及前門大戲院,從吃到玩,也是很聚人氣的所在。而進得鮮魚口向東步行不到百米路北,還有一處專營北京小吃的百年老號———天興居,別瞧門臉不大,卻在老北京人的餐飲文化中有著很特別的風味,
就是平日里來這里追憶舊日情懷的食客仍絡繹不絕,他們中既有左近的街坊四鄰,也有從已搬遷到城外而專程過來的飲食男女。
天興居何以誘人,皆因這里的炒肝出名。炒肝可稱京城小吃一絕,名曰炒肝,其實它的主料是豬大腸。把豬大腸洗凈去油,入鍋煮熟,加少許豬肝輔之,再經過調味、兌色、勾芡,放蒜末攪拌其中,即可盛入碗中食用。而天興居從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又歷經解放后的公私合營,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民間推崇這里的炒肝選料精細、制作考究、味濃鮮美、肥而不膩,吃蒜不見蒜,并有這樣的描述:天興居的炒肝澄黃瑩透,盛在由景德鎮特制的繪著梅花牡丹的小瓷碗中,宛如寶盞含晶、色澤喜人,令人垂涎欲滴。
在現如今都市街頭隨處可見的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和韓國燒烤、日本料理等異域風情面前,也許北京小吃猶如其名稱的“小”字,似乎缺少點時尚和奢華。但對眷戀北京小吃的人們而言,那種情結還是難以割舍。今天還要尋得像天興居這樣藏于小巷深處的門店,與其說是來“解饞”,不如說是來“解渴”,從姜汁蒜末的味道之中、在青花細瓷的碗盤之間回味歷史的沉淀,抑或兒時的記憶。但是,若因為聽得這家天興居炒肝流傳下來的如此風味,進而勾起胃中的饞蟲,那就趕緊把此話題打住為好。正如常言道“看景不如聽景”,這種食欲最好還是留在心中回味吧,千萬不要親自前往。因為這里的炒肝雖好,但其容器實在無法叫人恭維,甭說壓根兒見不到景德鎮的影子,就是這里簡之又簡的普通瓷碗,也個個“豁牙露齒”,幾乎找不出一只邊沿整齊的。如果好奇抬頭看到店堂墻上張貼的老店歷史和風味簡介,更會為眼前的景致大倒胃口。這里所介紹的炒肝吃法甚為講究,食客無須用勺筷,而是用手托住碗底,嘴唇沿著碗沿轉著喝,喝出肝尖的滑嫩、豬腸的肥美,再佐以火燒或包子,饒有興致。但現實給人的遐想,倒是對著里出外進的碗邊要思忖一下從哪處下口?難怪有食客一邊念叨這段文字,一邊看著瓷碗,那表情仿佛在問:難道來這里吃炒肝的人都是“鐵嘴銅牙”不成?
出于健康考慮,筆者雖留戀北京小吃,卻不想慣著自己的口味而吃出高血脂,因此只在每到過年長假期間去體會一次或偶有從國外回來的“發小”相約去過幾次。但每次都是同樣的情況,同樣的感覺,幾年過去,也許天興居保留的這種“花邊碗”風格要同它的炒肝風味比一比歷史的悠久也說不準。同樣與天興居瓷碗相伴數年也可稱“古董”的還要算上這里坑坑洼洼的桌面,只剩半拉平面的圓凳。幾次把這事跟天興居的工作人員說過,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一揚頭、一撇嘴:揚頭是指破舊的店堂,意思是該修繕的地方多了,幾個花邊碗算什么?一撇嘴則是指窗外狹窄的街道,得出的解釋更令人悲哀,說不定哪天舊城改造,這里拆遷以后還有沒有天興居都難說?從眼前的場景,透過工作人員的表情,讓人看到的分明仍是在“天子腳下”吃老本的那種惰性。由此想到一友人常念叨的口頭禪“吃一口少一口”,意喻是要珍惜每天的好胃口,而在這里套用此言,可演繹為“賣一碗少一碗”,只是其意義滿擰,變成了有今兒沒明兒的生意經。
北京作為我國六大古都之一,中華多民族文化在這里創造出了燦爛的人文景觀,其中老字號商貿文化現象,就是人文景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北京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口號下面,在不少專家呼吁保護北京四合院并已見到成效的今天,同樣不該遺忘保護老字號的話題。而這種保護,一方面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投入,另一方面,作為老字號的經營者也要感到自身的責任,因為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歷史傳統文化現象。正是這些不同特色的老字號,匯聚成了京城老字號大商業文化的魅力。許多老字號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獨特的經營之道,已成為一種知名品牌,如東來順涮羊肉的“入口就化”、同仁堂藥品的真材實料。這種老字號品牌,也不應因其“小”而不為。在人們高興地看到諸如北京的稻香村糕點、月盛齋清真醬牛羊肉以及張一元、吳裕泰茶莊等企業各自挖掘傳統品牌優勢,正逐漸形成新的發展規模的同時,也應該從天津“狗不理”曾經的顧客盈門到現在的門庭冷清,最終陷入拍賣境地的事件中得到某種啟示。就在前不久,天津“狗不理”因名品牌低效益以1.0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同城同為老字號的“同仁堂”,雖然算是個不錯的結局,但不知今后再去“狗不理”,是吃包子還是藥膳?從天興居店堂的摩肩接踵到“狗不理”拍賣現場的記者云集,反映了人們心中不可磨滅的老店情結,也再次印證了老字號的魅力,于是就有了人們對老字號的今天和明天更多的關切。
作者:柯 紀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