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參與國內機場建設、運營和管理的夢想即將變為現實。昨天(4日),中國民航總局機場司司長張光輝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機場峰會上透露,民航總局正在制訂相關政策,不久,民營資本將有權購買和經營機場。
張光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1月15日起,投資組建公共航空運輸企業,民營資本與國有投資者享受相同待遇,然而對于投資機場的建設、運營和管理以及
具體可入股比例,一直沒有相關政策支持,民航總局希望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給民營企業購買機場一個合法身份。
張光輝介紹說,我國機場建設一直在飛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用于機場的建設資金已達1100億元人民幣,新建、擴建機場45個,改造機場90多個。2005年,全行業運輸總周轉量將比上年增長14.7%,旅客量將增長15.8%,貨郵運輸量將增加15.5%,機場的建設和發展還有很大空間。而此前,機場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企業自籌、國內外銀行貸款或外商投資。
“目前已經有很多民營企業開始關注投資機場的建設和運營。”張光輝說,但民營資本進入機場領域應該謹慎行事,因為目前全國70%的機場,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機場經營都不理想,而要想進入盈利較好的大機場,動輒就要幾十億元。
黑龍江機場集團公司的經濟師王世春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除了樞紐機場和一些旅游城市的機場,很多都是虧損的,而投資一個可以起降中型飛機如波音737的機場,就要花費1.3億-1.4億元,如果年吞吐量能夠達到20萬到30萬人次,收回成本還需要8至10年。
民航總局機場司副司長沙洪江在會上透露,按照2002年3月3日國務院下發的“6號文件”規定,今年年底,政府將結束對國內機場的補貼,很多機場因此將會面臨極大的生存困難。而將機場推向市場,進行股份制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將是今后的趨勢。
由于目前國內機場大多實行了屬地化管理,機場基礎設施的新建和擴建使地方政府承擔了巨大的壓力。王世春告訴記者,黑龍江機場集團一年的支出在2.8億元,收入在2.1億元左右,去年和今年,機場都可以拿到6600萬元的補貼,也就是說,政策性虧損的部分一直是由國家補貼來彌補的。
黑龍江機場集團總資產有17億元,擁有5個機場。王世春說,解決5個機場今后的生存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引入戰略投資者,所以目前特別期望國家能盡早出臺相關政策。
云南機場集團目前也在考慮引進更多的戰略投資者,但它更傾向于引進國外具有品牌優勢的機場投資者。云南機場集團總裁助理王進勝告訴記者,相對于國內民營資本,國外投資者可以為機場帶來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關于外商投資機場建設問題,沙洪江表示,2002年6月21日頒布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目前已經有了修改:對新建的機場,允許外商入股,中方只需相對控股;對飛機維修、航空燃油供應,外商可進入,但需要中方控股。此外,在與中方合作后,外資還可以進入機場的貨運倉儲、地面服務、停車場以及食品供應的經營性領域,參股比例沒有具體限制,可以由中方與外方協商決定。
“外商在機場方面的投資比例及領域方面的政策更加放開。”沙洪江表示,目前,已經有外資通過國內機場的上市參股,也有的成立了與機場相關的服務保障性合資公司,民航總局將繼續支持機場投融資的多元化。(編輯:李旭波)
作者:第一財經日報陳姍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