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上通過電話信息臺和手機短信開展“競猜”活動、吸引受眾的行為比比皆是,小至球賽轉播中的“誰輸誰贏”,大到節日文藝晚會的最佳節目評選,無不將這種手段利用到極致。觀眾只需要回答非常簡單的問題,或者猜測某項比賽結果,甚至無須回答任何問題,只要發送短信,就有機會參加抽獎贏取獎品。競猜活動的電話信息臺的資費一般是每分鐘0.9元至兩元,手機短信每條0.2元至兩元不等。
競猜本來是吸引受眾參加、增加活動趣味的手段,但是目前許多競猜已經演變成具有博彩性質的“押寶”活動。目前風行的短信及電話競猜抽獎等活動,由于技術等客觀原因,很少有公證機構參與,完全是組織方按照自定的程序、規則抽取中獎者。短信發送數量越多,活動組織賺取的信息費就越多。而真正的贏家當數短信信息費用的收取者———運營商、服務商、節目制作方等。這種競猜活動中獎的獲獎人數也與彩票不同,一般不是按比例設定,而是每次競猜固定獲獎人數。一般一次節目只出一個數額較大的獎項,也就是說,發短信的人越多,中獎的概率就越低。
競猜活動經常搭載在能夠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活動中,故參加者眾多。即使無法搭載,經營者也以節目中出現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商品為標的,以“競猜價格、接近者中獎”等方式吸引受眾參與,這種競猜活動更是毫無社會意義,只是單純吸引人們參加,有聚斂錢財之嫌。
通過對這種活動的深入了解,不難發現,本意僅是吸引受眾參與的競猜活動,在毫無節制的商業利益驅動下,其中潛藏著巨大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可能。消費者往往抱著“即使不中也不過損失區區幾元信息費”的僥幸心理,輕率參與。即使知道上當了,但由于維權成本遠遠高于參加活動的支出,且難收集證據,所以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無法主張。
據了解,一般短信競猜活動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每次參加競猜的成本相比正常的通話和短信費用要高許多;發布競猜的廣告、提示語中卻根本不會告訴用戶收費標準;中獎過程不公開、不透明,易滋生暗箱操作行為;某些競猜價格的活動毫無社會意義,涉嫌聚斂錢財。
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競猜活動日漸盛行,業內人士指出,當競猜演變成為一種圈錢妙招時,某些經營者就難以堅守道德底線。由于某些競猜活動過程不透明,于是變成變相的欺詐活動,并屢屢得手。
有關人士建議執法和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手機短信和有獎競猜活動的監管,盡快完善相關的法規,對涉嫌聚斂錢財的競猜活動要依法打擊。
作者:本報記者 王惜純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