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女士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從新加坡買回來的“祖母綠”戒指送到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兩個小時之后,她拿到了鑒定書:合成祖母綠,9K鉑金。其實,她早就聽說很多從“新馬泰”旅游買回來的各種寶石都是合成寶石,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戒指的鉑金戒圈竟然也會有50%的縮水,那上面明明刻著“18K”幾個字呀!
那戒指是2002年她去“新馬泰”旅游的時候在新加坡的一家比較大的珠寶店買的。質
檢中心的工作人員說,珠寶店出具的保證書上沒有說明是“天然祖母綠”還是“合成祖母綠”,如果想討個“說法”,只能從戒圈上做文章。但是也有難度,因為戒圈上沒有制作商的“印跡”,所以,真的“打起官司”來,證明消費者沒有更換過戒圈也要費一番周折。
像姚女士這樣只能“吃啞巴虧”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從3月9日開始在北京和深圳兩地面對消費者開展珠寶玉石免費檢測活動。活動只進行了5天,北京總部就發現在所檢測的149件樣品中,原定名稱與檢測結論不相符的就有45件,其中有37件來自旅游市場。有的消費者在新加坡花幾千元買的鉆石墜,經檢測卻是價值很低的合成立方氧化鋯墜;在泰國花4000元買的珍珠耳釘實際上是經過輻照改色的。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注冊國家珠寶玉石質檢師沈美冬向記者介紹說,檢驗結果與原定名稱不相符的情況主要有三方面問題:一是以假亂真。就是用一種珠寶玉石冒充另外一種與其外觀相似的、更為高檔的珠寶玉石,或用合成珠寶玉石冒充同類天然珠寶玉石。比如用合成立方氧化鋯冒充鉆石或者天然鋯石,用石榴石冒充天然紅寶石,用玻璃冒充和田玉等。二是以次充好。是指經過人工處理的珠寶玉石在標注中沒有標明“處理”二字或處理方法。比如,翡翠飾品經過漂白、充填處理或染色、漂白、充填處理,也就是俗稱的B貨或B+C貨,但是,在標識或發票上卻沒有體現處理方法,使消費者誤當天然A貨翡翠買進。珍珠的顏色也能夠經過人工處理變得更加完美。三是定名不規范。在這次免費檢測活動中,工作人員發現,一些商品并沒有按照國際上通用的規則或珠寶玉石國家標準標注珠寶玉石的正確名稱,而只以“玉觀音”、“玉掛件”、“寶石戒指”等含混不清的名稱定名。
據介紹,這次免費檢測要求消費者必須出示送檢樣品的購買憑證(發票、標識、鑒定證書),所以可以排除問題商品來源于地攤貨的可能性,這也使所發現的問題更具針對性。據統計,在149件樣品中,有78件來自外省市,主要集中在珠海、海南、桂林、云南、貴州等地,還有一些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非洲等國家,幾乎都是在旅游途中購買的。其中出現的45件名稱不符的樣品中,有37件是在旅游時購買的。
沈美冬解釋說,2000年以來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曾經多次與中消協等單位聯合向消費者發出“旅行途中慎買珠寶玉石”的消費警示,但是現在看來問題仍然很多,從中可以發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目前國內的旅游珠寶市場比較混亂,特別是一些旅游勝地,這次檢測的來自國內的名稱不符的樣品中,在珠海及海南購買的最多。有的消費者花費1500元,從珠海帶回的鴿血紅寶石手鏈,經檢測卻是石榴石手鏈;還有消費者用了800元買的翡翠手鐲是經過人工處理的。二是隨著境外游的普及,在境外購珠寶的游客越來越多,消費者上當受騙的事件逐年遞增。這類現象多發生在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從國外購買的珠寶飾品都帶有銷售票據,有的還有英文說明,問題出在商家利用大多數消費者不懂英文,看不懂說明,從中加以引誘,使消費者上當受騙。
一些專家認為,購買珠寶不如就在國內買。隨著主流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在北京各大商場及正規專營店購買的珠寶飾品極少發現有質量問題的。例如這次檢測名稱不符的樣品中,有8件來自北京,其中只有1件來自某大商場,而且沒有鑒定證書。
針對以上問題,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提醒消費者:
1.在旅行途中購買珠寶飾品,無法保證售后服務,因而要慎重。
2.買珠寶飾品一定要到當地正規的商場及專營店去購買。
3.購買珠寶飾品一定要索取發票、標識、鑒定證書等相關憑證,要注明所購飾品的詳細名稱,以備售后服務及維權時使用。
作者:本報記者 丁 瑩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