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發改委警告說———今年能源緊張已成定局。今年煤、電、油、運供需緊張的矛盾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解決,而且隨著季節變化會更加突出。隨著這則消息的傳出,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呼聲變得異乎尋常地強烈。
據了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指除傳統石能源以外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和地熱等清潔替代能源。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蘊藏量非常豐富。據估算,我國總共可開發
的風能資源超過10億千瓦,居世界前列,實際上,我國目前的裝機容量只有約76萬千瓦。我國的生物質能也極為豐富,到2010年,我國每年的秸稈量將相當于5億噸標準煤,加上柴薪、林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等物質資源,我國每年的生物質資源達6億噸標煤以上,扣除一部分做飼料和其他原料,可開發為能源的生物質資源達3億多噸標煤。
但是,我國在開發利用方面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據國家發改委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梁志鵬博士介紹說,我國在水電利用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則顯得參差不齊。我國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發展比較快,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國際市場占有率為76%。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單晶硅高效電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光伏發電的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整體水平則相對落后。風力發電目前也屬于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弱項,生物質能技術在小型沼氣利用方面具有優勢,目前水平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是,沼氣發電技術還不成熟。
梁志鵬分析說,技術水平低、設備制造能力弱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其中在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利用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我國在風力發電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由于我國沒有自主技術,加之創新能力比較弱,使風機等設備的制造能力上不去。我國目前雖然初步掌握了300千瓦、600千瓦風電機組整體總裝技術和關鍵部件制造技術,并初步掌握了總體設計技術,但實際上,早在2000年,國際上已經達到了1000千瓦單機容量水平。
與此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學科在教育體系中的缺失也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介紹,教育缺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沒有設立專門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學科,目前在這個領域中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是半路出家。二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知識的社會普及程度還比較低。
今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將從明年的1月1日起施行。該法確立可再生能源總量目標制度、上網電價與費用分攤制度和財政鼓勵措施。業內人士稱,隨著法律的實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將會得到長足進步。
作者:本報記者 丁 瑩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