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推動、市場拉動、企業帶動、科技支撐的聯動效應,使寧夏四大戰略主導產業之一的奶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機遇期。特別在國內奶業極不平靜的2004年,寧夏審時度勢,提前預防,協會、企業采取措施沉著應對,力促奶產業平穩過渡。截至2004年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17.2萬頭以上,比上年增加4.1萬頭,增長32%;鮮奶產量達到48.6萬噸,比上年增加7.3萬噸,增長19%;現有各類乳品加工企業24家,日加工鮮奶能力2225噸;奶產業已占據了寧夏畜牧業半壁江山還多。寧夏的奶牛頭數在全國排名第15位,在西
部地區排名第7位;奶類產量在全國排名第14位,在西部地區排名第5位。毋庸置疑,寧夏奶業已成為寧夏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三農”問題的新亮點。
寧夏奶業看似風平浪靜,背后則暗藏危機:蒙牛等奶業巨頭跑馬圈地,步步緊逼,奶源大戰、價格大戰、質量大戰在所難免,從而導致奶農、企業出現兩頭不得利的尷尬局面。對此,寧夏乳業領軍人張志前、寧夏乳品工業協會秘書長趙淑銘等業界人士分析了寧夏奶產業的癥結所在。
一是養殖方式落后,良種少單產低。目前,寧夏奶牛飼養以散養為主,個體奶牛戶近2.2萬戶,存欄數占全區的82.1%。由于組織化程度低,致使標準化飼養管理和集中擠奶難以推行,牛奶質量難以控制,尤其是細菌數、牛奶摻雜使假等問題十分突出。
二是企業多、規模小、產品雷同。目前,寧夏乳品加工企業除夏進公司和北塔乳業外,絕大多數是日產量50噸以下的小企業,設備落后,產品單一,質量難保證。同時,以加工液態奶和工業淡奶粉為主,成本高,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在規模上,寧夏乳品加工企業生產能力總和不及蒙牛集團實際產量的1/2。
三是無序競爭搶奪奶源。優質奶源基地建設滯后造成奶源吃緊,出現“大企業吃不飽,小企業吃不好”的狀況。為了生存,本土企業各自為陣、壓級壓價,外地企業明爭暗斗、哄抬價格,直接導致寧夏大型乳制品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投入的風險大增,生產后勁嚴重不足,競爭優勢難以體現,最終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合與向外擴張。
四是行業發展不協調、不規范。企業與養殖戶之間還沒形成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體,從而造成奶類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脫節。
五是質量安全存有隱患。由于缺乏統一的收購標準和公開公平的社會化質量監測檢驗體系,不同廠家自行制定收購價格、檢驗標準,優質優價得不到體現。
面對內憂外患,寧夏業內人士憂心如焚:以上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到奶牛的養殖效益和乳品加工企業的效益,還會動搖整個奶業的根基。那么,寧夏奶產業發展出路究竟在哪里?
針對寧夏企業多、品牌雜、難整合這一現實問題,國家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丁力認為:“整合資源重新洗牌,合理打造龍頭企業,是寧夏奶業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今后的方向。中小企業不愿背靠大企業,關鍵在利益上。從長遠來看,中小企業的老板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傍大款’的意識,才能有所作為。”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說:“我記得在黑龍江就有一個縣上了七八個乳品企業,最后是打亂仗自食苦果。我看一個地區上乳品加工項目,在半徑50公里以上才是合理的。要解決企業多而散的問題,政府要發揮作用,首先要明確重點,傾全力扶持大企業,千萬不能撒胡椒面。其次是按市場規律規范乳品市場競爭秩序,引導企業走聯合之路,支持企業提高乳品深加工能力,共同打造‘夏進’、‘維維’這樣的品牌。同時,啟動奶業風險基金,為奶農和加工企業提供風險資助,發揮蓄水池的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源說,得奶源者得天下。寧夏奶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提高奶業生產力水平,引進、培養、擴大優良品種群體,改善飼料結構,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努力降低成本。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南慶賢說,由于牛奶富含營養,在運輸、加工、生產和銷售等過程中,極易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最嚴重的就是微生物的污染。因此,政府應加大奶牛的防疫力度,設立奶業準入門檻,盡快完善奶業質量檢測標準,提升乳制品的安全系數。同時要引導農民改變飼養模式和擠奶方式,以及改善冷鏈和貯運條件等,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作者:李 軍 洪 琦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