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占有重要比重,2003年綠茶出口約18.17萬噸,金額2.41億美元。但是我國綠茶由于農藥殘留嚴重以及其他元素超標等品質上的原因,在國際市場上一直遭受歧視。安徽省皖南地區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基地,但目前這里的綠茶生產明顯存在缺乏綠色意識、沒有形成品牌及銷售隊伍不健全等不足。
一、茶農缺乏綠色產品意識,種植手段欠科學。日前完成皖南地區綠茶生產調研的南
京農業大學專家呂美曄介紹說,在接受他調查的黃山地區、宣城地區100戶茶農中,對于農藥殘留問題,真正知道并主動去避免農藥殘留問題只有13.4%,而剩余大部分農戶都是收茶人員要求他們注意,或者是害怕自己家人喝到有農藥殘留的茶葉,而去被動的考慮這個問題。
二、山區茶園面積分散,綠茶種植尚未實現規模化。皖南山區由于山地較多,茶園面積很少成片,再加上農戶分山之后,農戶各家擁有的茶園面積就更少了。這種小規模、分散化的生產方式對皖南山區種茶來說是一個自然不利因素。
三、缺少品牌,茶葉銷售隊伍不足,造成農戶賣茶難。從調查情況看,農戶一般不使用品牌來銷售茶葉,即使有也只是使用地域性的稱號,但沒有一戶使用過注冊商標,這就造成茶葉的附加值含量低。目前,浙江的“駱駝牌”綠茶在國際市場上在較高知名度,也正是這個“駱駝牌”注冊商標,給當地農戶帶來了超過其他產地農戶好幾倍的收入,可見品牌的重要性。另外,被調查的皖南山區農戶中有近80%是坐等外地收茶人員上門收茶,而有超過40%是通過親戚朋友來幫助售茶的,僅有7.5%的農戶自己曾經外出賣過茶。可見農戶的售茶途徑極少,缺乏專業銷售隊伍,是造成賣茶難的主要原因。
四、茶種老化、茶葉做法不一致造成品牌難以形成。皖南地區茶樹中有90%以上是老品種。由于茶樹品種老化嚴重,茶葉的品質也就很難保持穩定。另外,由于各家的做法不一致,茶葉外型上的差異也就為當地茶葉形成品牌化無形中添加了一道障礙。
作者:蔡 敏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