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興鑄管每10股派10元的分配預案通過了股東大會審議,這是目前2004年年報中拋出的最大一個紅包,為此,新興鑄管要一口氣拿出6.2151億現金分紅給投資者。這樣慷慨大方的分紅大戶在今年并不稀罕,上海汽車計劃開出超過8億元的分紅支票,申能股份、中集集團的分紅方案也超過了5億元。其實,細心的投資者已經發現,在已披露的2004年年報中,高分紅已經不是特例和個案,而成一種普遍開花的態勢。據統計,截止到上周五,41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4年年報,其中有分配預案的上市公司300家,比例高達70%以上,總金額超
過了160億元。在2004年行業景氣度和市場景氣度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卻出現如此火爆的分紅熱潮,令投資者有些受寵若驚,也不禁心存疑慮,這大大小小的紅包里,有多少是實質的回報?有多少是非理性的分紅?又有多少是形勢所迫的產物?
業績好紅利豐的上市公司最讓投資者感到踏實,比如目前分配比例最高的中集集團,2004年每股業績是2.37元,分配方案是每10股轉增10股派5元(含稅)。其二級市場的走勢更是牛氣沖天,這樣的現金分紅的確
是實至名歸的,而目前分紅比例最高的新興鑄管,則是歷年的分紅積極分子,統計顯示,自1997年上市以來,新興鑄管累計派發的現金紅利將達到187863萬元,位居滬深1200多家上市公司前茅。
而讓投資者感到不安的是,不少有實力高分紅的公司,往往是分紅與再融資接踵而來。截至目前,有再融資計劃的上市公司大約有80家左右。如泰豪科技,每股0.28元利潤,派息0.05元后,卻有3500萬股的增發計劃。金山股份同樣在每10股派0.23元后,將發行4億元可轉債。顯然,為了緩解投資者對再融資的反感,事先給個“甜棗”安撫民心,似乎也是諸多公司大方分紅的初衷。
與實力派分紅公司相比,也有相當多的公司分紅是形勢所迫。中國證監會在去年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利潤分配的,不得向社會公眾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或向原有股東配售股份”。這就等于給上市公司下了分紅的硬命令。同時,紅利指數的推出,年報中必須披露不分配原因的要求,以及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等等政策背景下,現今分紅的意義已是今非昔比了。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壓力下,一些“透支分紅”現象浮出水面。有一上市公司的每股派息0.7元,超過了0.62元的每股收益,明顯有“借錢分紅”的嫌疑,還有一個公司的每股業績和每股分紅都是1元,基本沒錢支撐企業的未來發展。
還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需要投資者注意,一家上市公司在MBO之后就立即推出了高分紅方案,有用分紅賒購MBO股權的嫌疑。還有一些績差公司為配合主力炒作股價,不切實際推出“風險分紅”,還有為迎合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價值投資理念,趨之若鶩的做秀分紅,這背后都蘊涵著極大的風險。德隆系的新疆囤河、湘火炬、合金投資就曾經是送配分紅最積極的公司。
當然,在股權分置的老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流通股股東在分紅中總要面臨不公正待遇,一些民營企業的高分紅動機往往令投資者產生疑問。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人們思考,目前的高分紅股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追捧,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A股累計分紅前20名的股票,并不是市場表現最強的前20名股票,這也表明,分紅理念還沒有成為市場的主流投資理念,理性分紅才是明智之舉。(編輯:李旭波)
作者:北京青年報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