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市場 > 正文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思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3日 09:23 中國質量報

  提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公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貿易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影響。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生產和消費安全,實現對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治本之策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本文在總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基本思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已基本完成了以構造體系與運行機制框架為內容的基礎發育階段,開始步入以健全與完善為內容的關鍵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農業標準落后,體系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標準的制(修)訂方面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許多問題:

  (1)標準陳舊。國外的農產品標準每隔2年或5年修訂一次,我國10年以上的國家標準占37.7%,5年至10年的國家標準占33.4%。

  (2)許多標準中的技術指標落后,特別是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方面的指標低且項目不齊全的問題突出。如,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中,僅有重金屬、硝酸鹽、亞硝酸鹽和農藥殘留等指標,沒有涉及甲醛等有害氣體的含量指標,進口茶葉受檢農藥品種在歐盟、德國、英國、日本分別為62種、56種、13種、64種,而我國只規定了“六六六”、“滴滴涕”兩項指標;我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對104種農藥在糧食、水果、蔬菜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殘留量,共291個指標,而CAC對176種農藥在375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項農藥最高殘留標準。

  (3)標準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現在農產品保鮮、貯藏、運輸標準數量不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太少,原則性較強;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標準空缺,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涵蓋農業生產使用的農資品種不足40%;技術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銜接配套差。

  (4)對WTO農業標準的協議利用不夠,國際標準化活動參與率低。發達國家大多善于利用WTO的TBT協定和SPS協定,制定近似苛刻的技術標準,設置技術貿易壁壘;十分注意與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接軌,重視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參與率:美國80%,法國70%,英國50%),并在國際標準化活動中千方百計地爭取領導權、發言權和主辦權,竭力將本國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以占領國際貿易技術制高點。而我國在制定標準時,考慮國內因素多,與國際接軌少,近年來才開始選派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CAC活動,2001年才開始對食品法典動態和標準進行系統跟蹤工作。

  二、標準化生產體系的構筑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雖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但標準化生產體系的構筑還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1)“小農戶”與標準化生產的矛盾。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各種標準和操作規程的實施是前提,單家獨產的種養殖實現標準化生產的難度大。

  (2)常規實用技術的使用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矛盾。農藥、化肥、灌溉等常規技術的大量使用,一方面確保了農作物產量的不斷增加(如施肥可提高糧食單產35%~50%),但與此同時,肥料、農藥等常規技術產品自身的安全性、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不規范、使用的不合理以及盲目施用,不僅造成地下水、土壤、大氣和農產品污染,而且由于農藥超標使用,誘使病蟲抗、耐藥性增強,形成農藥用量再次增加的惡性循環,收獲物中農藥殘留量增加等問題也日漸突出,并已發展到了嚴重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地步。

  (3)農業生產環境對農業標準化實施的影響。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致使農業灌溉用水質量下降,農田有毒物質和重金屬含量增高(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占總耕地面積的1/5。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1000多萬公頃,污水灌溉農田的面積達330多萬公頃),從而嚴重影響農作物質量安全,對農業生產構成威脅。

  (4)生產者的不法行為造成的影響。生產廠商和農民受商業利潤驅動,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或讓產品增重、早上市、外觀好看等而采用不法手段或濫用科學進行生產的行為,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和急功近利下政府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行為,使“毒大米”、“毒奶粉”、“染色茶”、“硫磺辣椒”等充斥市場,嚴重擾亂了農產品市場秩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基本思路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應以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農業標準體系為基礎,以構筑標準化生產體系為突破口,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為保障,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各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以系統理論為指導,在突出各體系建設重心的同時,注意協調好各體系之間的關系。

  在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方面,主要考慮標準的先進實用、系統配套和貿易發展需要。一是要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加大標準清理和修訂力度,解決標準陳舊、技術指標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針對性不強、重點不突出等問題。二是要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將現行強制性標準轉化為技術法規。三是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對標準實施動態管理。

  在標準化生產體系構筑方面,主要考慮構筑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體系的需要。一是要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解決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結構同質化的問題,把各地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發揮出來。二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種植(養殖)和標準化生產。三是要大力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標準化生產方面的帶動作用,解決“小農戶”與標準化生產的矛盾。四是要嚴格規范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和使用行為,開展清潔生產技術研究,解決常規實用技術的使用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矛盾。五是要加大環境監管力度,為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創造條件。

  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方面,主要考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貿易發展的需要。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技術法規體系,以加快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核心,制定和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風險評估制度、農業投入品登記許可和淘汰制度、例行監測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等基本制度,為農產品質量認證、檢驗檢測和監管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二是要在整合現有農產品質檢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WTO規則中的“綠箱”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檢驗檢測技術研究,提高質檢人員素質,并根據合理布局、優化結構、重點投入、滿足工作需要的原則,盡快形成層次清晰、布局合理、職能明確、反應快捷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服務體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農業貿易活動提供技術支撐。三是要建立以產品認證為重點,產品認證(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為主要類別)與體系認證(以GMP、GAP和HACCP為基本類型)相結合的認證體系,遵循客觀性、獨立性、權威性、標準化和公開性原則,實行統一的國家認可制度,盡快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社會信譽高、符合國際通行規則要求的農產品認證機構,并努力尋求質量認證的國際合作和國際相互認可,促進農業貿易的開展。四是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長效、穩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系統,提高預防和控制能力。五是要加強對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的管理,以規范行為,確保檢驗檢測和認證工作能夠客觀、公正地進行。(來源:本站原創)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賺錢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