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種讀書境界令我羨慕:陶淵明的不求甚解,錢鐘書的計算機硬盤式存貯,魯迅的讀書磨刀功。陶淵明的境界太高,可望不可及,永遠學不來。想學錢鐘書,可讀了他的《管錐編》之后,感到自己的大腦硬盤容量實在是小,連“486”都趕不上。那就學魯迅罵人吧,于是一遍一遍地看他的雜文,試圖磨礪自己的刀鋒,卻發現人家也走厚積之路,再從頭看完《魯迅全集》,自己真有點犯傻———原來罵人更需要知識積累!
以前看一些書蟲們的語言,總想起鄭板橋的話:“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現在想想自己,讀書沒幾本,記又沒記住,文章寫得臭,真是比鈍漢還鈍。如何“鈍”法呢?
首鈍不會買書。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學生寫信問我如何購書,一下子搞得我不知所措。回想自己購書的經歷,留下印象的只有交錢時的痛苦掙扎,至于我是怎樣選擇要買的書,為何要買這樣的書,以及買書竅門之類問題,全無方寸。為了不至于暴露自己的無知,我給人家的回復是:一、讓自己有足夠好的心情;二、找一家足夠大的書店;三、花足夠長的時間;四、與足夠少的人做伴;五、選擇有足夠知名度之出版社的圖書;六、要有足夠的毅力不受書店銷售排行榜和新書廣告的誘惑;七、書的作者足夠老(百歲以上);八、最重要的是要準備足夠多的錢,諸如此類。最后我附了一句話:購書就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次鈍不會藏書。一套新版《李漁全集》可以換我的6個書架,或者說,我的一個書架里放的書是本書架價格的18倍。我老婆的說法是,我們家有兩朵鮮花分別插在了兩坨牛糞上,一是她嫁給了我,另一是書上了我家的書架。不會藏書并不等于說書碼放得不整齊。我和我老婆的藏書觀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所有的書先按大小個兒排隊,然后依厚薄決定層次。比如,《黑格爾小傳》只能屈尊與《家庭日常菜譜》擠在一起,居于上層,而《尤利西斯》有幸與《育兒大全》并肩,位列下層。這體現了我們的經濟學觀點,因為我們錢包里的錢就是這么放的。
三鈍不會讀書。上大學的時候到圖書館,我專找那些從外觀上看比較干凈的圖書看。比如三卷冊的書,上卷最臟,中卷次之,下卷最干凈,那么我就拿下卷看。這不能怪我,別人都看過的書,我再跟著他們看還有什么新鮮。元代的陶宗儀講:“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我對他的高論不以為然。我的看法是:不曾亂讀數行書,哪敢妄為些子事。亂讀書也許是我的最大特點吧。第一,我不想為往圣繼絕學,儒派掌門人孔子的韋編三絕法,我看我就免了罷;第二,我想我恐怕沒有平治天下的能力,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也不用學。但是畢竟半部也太少、太單調了些。
四鈍不會用書。也不是全不會,像拿書墊床腳、拿書當枕頭當扇子或者拿書當磚頭打人什么的,我還是會的。除了這些物理性功能,書的學理性功能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用。鄭板橋有一首詩寫得好,恰是我的寫照: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不過“萬卷”我是當不起的,百卷還說得過去。另外一位清代人申居鄖說的一句話用在我身上也頗為貼切:能讀不能行,所謂兩足書櫥。前一個“能”字我當不起,改為“亂”字就更恰切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這樣一個時代,愿意花時間讀書,已然是不俗了,至于會不會用,就不必要求太高了。這就如同欣賞美女,看看就行了,別老在心里惦記著用。
清人王晫講,讀書三十年,方悟慚愧二字。我比他強,書沒讀幾年,早悟慚愧二字了,如上所言,慚愧自己是一條鈍漢。不過,書還是要讀下去的,因為畢竟比起其他浪費時間的事情來,讀書要體面多了,至少不會被警察捉了去。
作者:胡立彪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