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價上漲:“多米諾”骨牌效應
3月1日,代表中國鋼鐵企業參與國際談判的寶鋼,正式宣布接受國際鐵礦石漲價71.5%。此前,寶鋼、攀鋼等已經紛紛上調產品價格。
如同“多米諾”骨牌,作為工業的“糧食”,鋼鐵的提價頓時換來“漲”聲一片,引
發了家電、汽車、造船、機械等諸多制造行業郁悶的心情。
輕工業中家電業所受影響可能是首當其沖。國內一家著名品牌的家電企業的內部人士表示:鋼材價格上漲相對而言會擠占公司的利潤空間,但在目前競爭激烈的狀況下,只能內部消化。興業證券的一位家電業研究員說,去年鋼材與塑料等原材料的漲價,就已經讓家電類公司“受不了了”,這一次如果鋼材價格再高位運行,其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對于那些采取低成本、低價格戰略進行擴張的公司而言,日子將是非常難過的。
“與格蘭仕做生意越來越難了”,廣東東莞一家變壓器生產廠商說。他所在的公司長期為格蘭仕提供微波爐的核心部件變壓器,然而,2004年鋼材價格上漲后,他們希望格蘭仕適當提高采購價格,但格蘭仕堅決不同意,“他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規格改變而降低成本,但是規格是有國家標準限制的。”格蘭仕副總裁俞堯昌也在叫苦,他把2004年稱為“災年”,關于這筆“災年”賬是這樣算的:過去中國家電業的平均利潤是3%左右,但2004年,出口退稅從17%降到13%,搶了格蘭仕4個億;鋼格價格平均上漲了18%,搶了格蘭仕9個億;運輸改革后費用上漲了1個億,還有不斷增加的人工成本,國美、蘇寧擴張后導致的格蘭仕經營成本增加,以及石油電力價格的上漲,“我們每賣一臺微波爐可能只有0.05%利潤”,俞堯昌說。2004年以來,中國制造業明顯遭遇成本上升的壓力,石油、鋼鐵、煤炭等原材料的大幅漲價令處于下游的制造業苦不堪言。來自浙江省經貿委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1~6月份,該省30個制造業中增虧50%以上的行業有13個,增虧1倍以上的行業有8個。虧損增加較多的主要是輕工、紡織、機械和冶金行業。1~6月浙江全省能源原材料購進價格上揚12.53%;由于相當部分下游產品供大于求,同期工業出廠價格則只上升4.45%,兩者差距擴大到8.08個百分點。
作為長三角另一個制造業基地的江蘇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困境,江蘇省經貿委的統計資料顯示,從第二季度情況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幅呈下降之勢,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加快。
“不僅江浙如此,這是全國普遍的情況。”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理事于春暉教授說。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有關統計顯示,建筑、機械、輕工、汽車、集裝箱、造船、鐵道、石化等行業近年來一直占據用鋼前8位。而除鐵道外,其余7大行業中有500余家上市公司將不可避免地卷入鋼材漲價的連鎖效應中。
3月的天乍暖還寒。面對鋼材漲價,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的局面,已經步入微利時代的諸多企業表現得相當脆弱,成本上升成了他們不能承受之重?行業的重新洗牌是否就要到來?如何在夾縫中突圍?質量管理:在夾逢中突圍
上游價格的上漲無法不接受,而激烈的競爭又不能在終端產品上提價,結果在消費者面前,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但是,一片凄凄切切的叫苦聲中,記者還是尋到了幾張分外燦爛的“臉”。
2月24日,珠海格力電器公司公布2004年度報告顯示,2004年格力電器實現銷售收入138.32億元,實現凈利潤4.20億元,比上年增長22.74%,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并繼續保持了空調行業的領跑地位。同樣是面臨原材料漲價、出口退稅比例降低和空調行業競爭加劇,格力緣何一枝獨秀?
格力集團總經理董明珠用一句話概括:嚴格的質量管理化解了多種不利因素。2004年空調行業獲利空間繼續下降,許多品牌在競爭中黯然退出,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面對市場急劇變化、競爭激烈的形勢,格力電器堅持實施精品戰略,堅持以質量取勝、誠信經營的理念和市場份額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通過不斷創新和強化管理,這一年在品牌、質量、技術、營銷、成本控制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被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授予“國家質量管理卓越企業”稱號。這個消息曾讓許多人震驚:2003年,豐田的生產成本通過有效管理減少了20億美元。
豐田的崛起決非偶然。很少有人聽說TPS(ToyotaProductionSystem)這個名詞,直到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汽車研究項目的3位學者共同出版了名為《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TPS實際上是一種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其兩大核心是徹底消除無用勞動和浪費以及“不斷進步”原則。前者的基本思想是追求一種無庫存、或是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而后者指的是加強全面質量管理,通過不斷進步消除不合格品以及不合格品的根源來提高產品競爭力。TPS長期以來一直是豐田公司核心競爭力和高效率的源泉,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企業經營管理紛紛效仿的模板。
豐田的海外擴張正是憑借這種高效的制造管理體系。人稱“運籌帷幄絕無瑕疵的管理者”張富士夫接管豐田后,為提高生產效率,提出兩個概念———“全球車體生產線”及“國際多用途汽車計劃”。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運用“全球車體生產線”方法,設備安裝成本減少了50%,改裝成本則降低了70%,這種方法已經在豐田的海外生產地開始應用;“國際多用途汽車計劃”則可以使成本降低至原來的3/4。據張富士夫稱,他的目標是要將成本降低30%。
與其被動地承受產品市場擰水的壓力,不如主動去擰要素市場之水。“這幾年來,我們的工資、原料成本大幅度上升,集裝箱產品市場價格大幅度降低。夾在中間,我們公司的贏利卻大幅增加了。”中國集裝箱集團公司總裁麥伯良介紹:“到了中集這個生產規模,成本中沒有一項是小事情。我們的鋼材用量以百萬噸計,就是焊工用的手套,每年也要幾十萬副。任何一個成本項目,市價升10%就不得了。工人的薪水省不得,我們的貨柜靠工人焊接,產品質量就在工人手上。我們第一線工人的平均月薪是3800元,是行業內最高的。如果人工貴,其他也樣樣貴,中集就沒有競爭力。但我們就是不能降質求價來‘節約成本’,那等于自殺。要堅持質量標準,又要節省費用,靠的就是供應鏈質量管理。比如焊工手套,同等質量如果煙臺廠的采購價最低,就要求全集團都達到煙臺水平。一項一項來,堅持不懈。鋼材是全球采購,在全球范圍內比質比價。還要考慮時間和景氣變動。比如2004年鋼材市價大漲,如果不是通過全球采購預備,不要說利潤,(公司)死都可以死幾回的。”
一個環節的要素成本貴了,也許還可以指望整個成本鏈條來分攤;但是一個要素環節脫節,整個供應鏈就要垮了,這就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學問了。中集公司就是通過組織十種、百種甚至上千種要素的市場競爭,比質比價,優中取優。
作者:本報記者 王越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