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萬眾矚目。據悉,在今年兩會的小組討論中,由各個部門、各種組織設立的多種農產品、食品質量標準受到不少代表和委員的關注。他們說:吃這樣簡單的事,為啥越吃越復雜,越吃越不明白了呢?百姓究竟該相信誰呢?到市場上采購的顧客經常陷入茫然,他們分不清什么是“綠色大蒜”、什么是“無公害甘藍”、什么是“有機蘿卜”,貼在食品上的“QS”標志又代表著什么?江蘇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在深入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國已組織制定農業國家標準400余項,行業標準1040項,并啟動了農業行業標準制定修訂
專項計劃和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專項計劃。但是,同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相比,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還很不健全。
一方面遠遠不夠,一方面卻茫然不知。這種矛盾現象又豈止出現在食品標準領域?當然,各種標準由于涉及專業技術,其中必然會有大量術語,不可能像讀金庸小說那樣使人興趣盎然。但有沒有一種變通方法,讓更多的人了解標準呢?應該有。首先,有關方面今后在制定相關標準時,在保證專業性、科學性的基礎上,語言上要盡量照顧到普通人的需要,尤其是那些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標準。還有,在出版供專業人士使用的“天書版”標準時,能否考慮同時出一部帶注釋內容的“通俗版”?目的在于為了方便消費者,讓大家輕松掌握。最后,制定標準的部門應建立便于消費者隨時查詢的網站,內容盡可能豐富一些;還可經常以搞活動的方式,請專家現場解答,逐漸培養公眾對標準化生活的親密感。
全民學標準難,但讓一部分人懂標準,應該是有關方面工作的努力方向。
作者:林鳴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