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消費者教育主要有三個課題,分別由三個階段完成,即“聰明的消費者”的培養、“自立的消費者”的培養和“自覺的消費者”的培養。一、“聰明的消費者”的培養
在市場經濟發展初級階段,消費者作為弱者需要得到保護。因此,怎樣防止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便成為消費者教育的目的,即培養“聰明的消費者”成為消費者教育的課題。
市場經濟初期,假冒偽劣商品對消費者的損害最為典型。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使消費者免受假冒偽劣商品之害,消費者教育的首要課題便是培養聰明的消費者。具體地說包括以下兩種能力的培養。①培養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合理的價值判斷能力;②使消費者掌握提高消費生活的合理途徑。
一言以蔽之,培養“聰明的消費者”理論,就是通過對消費者進行購物知識的啟蒙教育,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二、“自立的消費者”的培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完善,大量商品和信息充斥市場,這時僅停留在培養“聰明的消費者”階段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消費者的需要,消費者的“意識決定”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這個階段的主題。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經常要從大量的商品和信息中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他們必須具有自我決定的意識,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是否真正需要,并且根據自己的支付能力來有計劃地進行生活設計和家庭管理。在這一階段,消費者的合同意識、交易基本知識、生活設計能力、對消費行為是否合理的判斷能力都需要提高,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也與這個階段不相適應。因此,提高消費者的“意識決定”能力,培養“自立的消費者”便成為這一時期消費者教育的課題。消費者教育的理念從單純的培養會購物的“聰明的消費者”轉變到了具有自主性的“自立的消費者”。
“自立的消費者”教育理論把消費者作為生活的主體,要求消費者根據正確的價值判斷,采取合理的消費行動,實現各自的生活方式。三、“自覺的消費者”的培養
隨著現代社會國際化、信息化的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再是消費者的個人問題,而具有了社會意義。消費者作為經濟社會的一員,和經營者一樣,都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兩者之間也不再是單純的對立關系。企業間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促使企業必須時常考慮消費者的需要,否則便不能生存。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企業的生產方向,同時也決定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階段,消費者主權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向正確的方向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只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個人利益,也是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消費者教育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從消費者的立場上審視其生存的社會,使消費者成為美好生存環境的創造者。這就是“自覺的消費者”的培養理念。
這一時期消費者教育的理念,在消費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要求消費者在決定消費行為時,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不能只從個人的角度判斷和選擇,而是應將自己作為經濟社會的一員,從國家整體的經濟環境方面進行考慮。在選擇商品這一“意識決定”過程中,不單是從狹隘的自我生活以及生活設計上考慮,而且應該從生產———流通———廢棄過程的各個階段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影響來考慮,自覺重視消費行為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承擔責任。
在消費者個人與社會自然生態環境方面,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要求消費者必須充分認識自己的消費行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即人類在追求舒適生活的行動中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產生的后果,在對此進行理解和判斷的基礎上采取理性的行為。在選擇商品和企業時,要考慮這一商品是否是健康安全的,在使用和廢棄過程中是否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和能源的浪費,或者增加垃圾,給當地生活環境造成惡性影響等等。
培養“自覺的消費者”,才是消費者教育的本質。
作者:本報記者 曾祥素
(來源:本站原創)
|